"无极而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后来被道家和儒家学者进一步阐述和发展。
在《周易》中,“太极”指的是宇宙最初的状态,它是混沌未分、阴阳未判的原始状态,是万物的根本和起点。而“无极”则是指太极之前的无限状态,是一种没有任何界限和规定性的原始存在。无极而太极,意味着从无限、无形、无规定性的状态(无极)过渡到有形、有规定、有界限的状态(太极)。
在道家的哲学中,无极被视为道的象征,它代表了一种超越一切具体形态和界限的终极实在。而太极则是道在具体世界中的体现,是道分化为阴阳两仪的起点。无极而太极,描述了道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过程。
在儒家的思想中,太极通常被视为道德的象征,是无极的道德实在在具体世界中的体现。无极而太极,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道德从无限的可能性到具体实现的转变。
总的来说,“无极而太极”这一概念描绘了从无限、无形、无规定性的状态向有形、有规定、有界限的状态转变的过程,它涉及了宇宙的起源、道德的根源以及一切存在的根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