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皇帝休闲、避暑之用
我们看现在的一些有钱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各个城市买房子,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地方居住,这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比如,东北就有不少人在海南购房,冬季到海南过冬。所以,皇帝也不满足整天呆在紫禁城里,修建避暑山庄,作为休闲避暑之地,这也很正常。
康熙皇帝在北巡和参加“木兰秋狝”时,在喀喇河屯(今栾河镇)修建了行宫,康熙比较喜欢这里,经常住在行宫。他认为这里土肥水甘,泉清峰秀,他每次住在这里,连食欲都倍增。有一次,康熙走访附近的老农,得知有一个蒙古牧场,附近既无人家,也无坟场,草木茂盛,而且泉水质好,喝了很少生病。
于是,康熙皇帝亲自骑马前往老农说的地方考察,发现果然是一个好地方。此处森林茂密、气温凉爽,小河弯弯、景物诱人,而且还少有蚊虫。看着对面的棒槌山,康熙被此处景色迷住了。于是,康熙亲自设计避暑山庄的园林工程,决定取其自然景色,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主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将湖泊挖深,修建了湖中长堤,并命名为芝径堤。
经过五年的修建,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山庄基本建成。到乾隆时期,又对其进行了扩建,山庄的面积达到了560万平方米,在山庄周围用石砌了宫墙,长约十余公里。山庄建成后,康熙及后来的几位皇帝,一年之中有五六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处理朝政事务。
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又改为承德直隶州,承德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乾隆四十三年又升为承德府。
二、作为皇帝北巡和木兰秋狝时的行宫
为了加强与北方少数民族联系,巩固北部边防,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康熙皇帝每年都要从北京出发,由古北路或喜峰口,巡视长城以北的北方地区,年年如此,终康熙皇帝在世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康熙皇帝北巡时,发现了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最关键离京城又不远,只有230公里,并且在北京与东北清王朝发祥地之间,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这里建设行宫。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成了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在平定“三藩”过程中,康熙皇帝发现八旗士兵战斗力大不如昔,为了避免八旗子弟骄逸自安,康熙认为通过木兰围猎,可以增强八旗士兵的体质和素养。他亲自划定“木兰围场”的界地,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大约二十天的木兰秋狝,康熙皇帝希望用这种方式训练提高士兵攀登、骑射、搏斗的水平,这也是他训练军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康熙说:“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
康熙皇帝每年还让蒙古王公轮班同往围场狩猎,以行猎习武,举行赛马、骑射、摔跤活动和大型宴会,并对蒙古王公进行赏赐,以密切清廷与蒙古各部的联系,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从而稳定清朝的统治。承德避暑山庄也成了清朝皇帝北巡和木兰秋狝时的行宫。
同时, 避暑山庄也是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臣,和接受其他少数民族朝觐的重要场所。在乾隆时期,来自各地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苗族和台湾的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场,先后来到避暑山庄朝觐清朝皇帝。朝鲜、南掌、安南、缅甸等国的使节和国王也曾来到避暑山庄,英国也派出使臣到山庄拜见乾隆皇帝,请求通商贸易。可见,承德避暑山庄,俨然成了清政府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承德避暑山庄,充分利用山谷盆地多变的自然景色,有康熙和乾隆命名的七十二景;有连绵的山峦,也有幽静的峡谷;有著名的南山积雪,还有棒槌、罗汉峰耸立在远处,犹如一幅多彩的画卷。这座中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帝王宫宛,也成为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