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锋和侧锋的说法,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是非难以分辨,刚才在看回复时,有一个朋友刚好提到这个话题,心有所感,信手写一些个人的想法。
窃以为,“中锋”和“侧锋”这种名词意义的赋予,本身就是很私人的,或者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比如“隶书”一词,在魏晋时期甚至到有唐一代,都长时间作为楷书的代名词,故有“汉隶”和“唐隶”“今隶”之分,后人读书论之时难免会有所困扰。
东汉 熹平石经 尚书残石再如“侧锋”一词,目前大概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跟“正锋”对立的,意思就是在保持笔尖基本行走于笔画之内的时候,一个是笔杆笔直的行笔,叫做“正峰”,又有名为“躍”。而“侧锋”在这里就是笔杆倒向某一边,形成摇腕的状态,比如写点的时候,就经常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又有名为“侧”。
另外一种是指书写出来的笔画质量而言,“中锋”代表一种两边光滑的运笔痕迹,侧锋代表一种其中一边出现毛边的痕迹。事实上,个人以为,控笔能力真正强的人,不管怎么写,都不会出现这样的笔画,因为在起笔收笔的地方,感受到了一定会做足调锋动作,保证行笔过程中形成完美的轨迹,偶尔有一点,也往往是为了刻意打破完美状态而显露出来的。所以,这种所谓的“侧锋”,我把它理解为“败笔”,在正常书写过程中,它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很显然,写到这里,观点已经很明确了,“中”和“侧”,我认为就是两种不同的用笔方式和书写状态,“中”就是传说中的“篆籀笔法”,“侧”就是神话般的“二王笔法”,这两种用笔方式当然没有高下之分,甚至在唐代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褚遂良开始,到张旭,到颜真卿、怀素,他们的各个时期作品非常精彩的给我们展示了“中”和“侧”是如何慢慢走到一起的,其中尤以颜真卿成就最高,他的《争座位》和《祭侄稿》是两座笔法宝库,当然我们的“广大教化主”褚遂良也是重要人物,《雁塔圣教序》笔法变化多端,中侧并用,美轮美奂。
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
所以,关于中侧之争,个人认为可以休矣,要想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让毛笔完全发挥人的性情和所有技巧,也让人可以完全发挥毛笔的特点,那么各种用笔方法我们都要掌握,更要知道该在何处恰到好处的去运用它们。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任重而道远。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讨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