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破冰方式
破冰阶段你要做的,是判断对方偏开放还是拘谨。对开放的人,只需要表现出对他的好奇,一般就能聊得起来。
面对比较拘谨的人,你可以先主动说起自己的事情,用信息换信息。比如,讲跟自己有关的一些有趣的事,对某个事情抛出自己的观点,或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等等。
2第一次见面聊天,多“搭桥”
对于第一次见面、还不太认识的人,那么你可能需要“搭桥语言”,可以是试探性的问题。
比如,某个沙龙上有人做了个分享,你对这个人感兴趣,你恰好坐在他旁边,你可能第一句话问“你是不是做过讲师”?对方可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然后你可以接着说,“我觉得你讲的特别好,所以猜你以前做过讲师。”打开话匣子。
3从彼此的交集入手
从彼此的交集入手,不管你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你大概率会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当你已经知道对方的一些信息,想继续获得对方更细节的背景时,就可以问:“你是不是跟谁谁谁认识?他以前做某某行业的,应该跟你们公司有过合作吧。”
4赞赏对方,看他的自我评价
如果你想看看对方如何评价他自己,那么你可以对他略加赞赏:“我听谁谁谁说,你们最近什么什么项目做得特别好。”
这种方式,本身就把谈话导向了对方的成就事件,开启了一个话题。如果是自我评价比较高的人,会很乐于和你继续深入谈这个话题。
5先假设,再询问验证
当你已经对对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假设,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交谈快速验证你的判断。
比如,对方看起来比较疲惫,不停在回微信打电话,你的初步判断是这个人可能是个能量没那么大的人。你就可以问:“做你们这行是不是特别辛苦?”如果对方说“的确很辛苦”,甚至跟你开始抱怨,就验证了你的判断。
6抓着一个话题一直问
如果换话题太频繁,得到的信息可能就是泛泛的。你可以试试十分钟里,都顺着同一个话题跟对方聊下去,对方会感觉到你对他感兴趣、重视他,可能更愿意聊,这样你从对方身上得到的信息会更加全面。
当然,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注意看一下对话的气氛是不是良好,如果追问过程中感到对方有明显的回避或抗拒,就及时转换话题。
7制造“情感共鸣”
当你和对方已经比较熟悉,想制造共鸣,就要从谈论事实变为谈论感受,能激发对方说出更多信息和真实观点。
你可以对一些负面的感受表达共鸣,比如当对方说遇到一个困难时,你可以说“这个情况我之前也遇到过,非常理解你”。你也可以使用激发式的情感共鸣,比如和对方说:“你真的挺不不容易的,从一个大外企跳到一个创业公司。”
8追问细节,了解个人选择的原因
在对方谈论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能发现他个人选择的关键节点,了解他的做事为人风格。最常见的话题可能就是工作选择了,你可以问“为什么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个行业”。从回答中,你就能读出对方的内心诉求和个人风格。比如对方回答“以前的公司虽然大,待遇也好,但发挥空间不如现在的小公司,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事”。你就能知道,他的边界感强而能量大,看中自身能力的发挥空间,内心诉求中权力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