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人们盖的被子并不叫“被子”,先秦时人们称被子为“衾”“裯”“寝衣”等。
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用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与此有关联。
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茅草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原来“鸭绒被”“羊绒被”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