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理论什么条件下提出(亚当斯密三大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什么条件下提出(亚当斯密三大理论)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12-05 22:05:32

亚当斯密理论什么条件下提出

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并从中获益。

亚当. 斯密在 国富论 中提出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劳动分工理论

“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

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耕作小农地的乡村织工,由织机转到耕地,又由耕地转到织机,一定会虚费许多时间。”(第一篇,第一章)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人独立制针,从把钢丝拉直、剪断、磨尖、打孔,那么可能一天也做不出一枚针;而如果十个人通过分工,则可以在一天制作出48000枚针,平均每人每天制针4800枚。由此可见,通过分工,生产率可以出现数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长。

2、“看不见的手”理论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由于他们的自利心。”(第一篇,第六章)

他说面包师如果想要购买啤酒,所以不得不烘烤面包来赚钱;酿酒师如果想要购买面包,不得不酿制啤酒。所以每个人在看似狭隘地关心自己利益的时候,自然而然生产了他人所需要的产品。这样,每个人都如同被“看不见的手”所驱使一样,不知不觉提升了其他人的财富。

在《国富论》中,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市场规律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

3、比较优势理论

“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固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在农业方面,富国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劳动生产力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方面一般情况那样大得多。

所以,如果品质同样优良,富国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都比贫国低廉。就富裕和进步的程度说,法国远胜于波兰,但波兰小麦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同样低廉。”(第一篇,第一章)

他辩证地表达出,处于国际贸易中的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富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都有绝对优势,而贫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富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对于贫国的优势大小不同,落后的贫国仍可以低廉的价格向富国出口富国优势较小的产品,两国都可以从中受益。

如果说劳动分工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分工,那么比较优势理论讲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亚当·斯密批判贸易保护主义,鼓励国与国之间自由贸易。

他认为,哪怕是最富的国家与最穷的国家之间,任何国与国之间都存在着国际分工,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增进财富。

扩展资料:

《国富论》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推动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指出,从5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到《国富论》发表,“中国长期处在静止状态,其财富在多年前就已达到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最高限度。如果改变和提高他们的法治水平,那么该国的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出很多。”(第一篇,第九章)

法治水平好比发展的天花板,从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到《国富论》发表的250多年间,中国之所以停滞不前,本质原因在于法治水平束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

从《国富论》的思想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定不移走依法治市的路径,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充分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打破“原地踏步”的天花板,从而突破发展的瓶颈。

2、衡量国民财富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第四篇,第八章)

生产不是目的,消费才是最终目的,没有消费价值的生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进一步论述,他强调财富不是金银,不是货币,而是消费能力的提升。一国的富裕不是君主、王公贵族的富裕,也不是指某一个阶级的单独富裕,而是指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同步小康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运用大数据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核查,总结推广好扶贫资金发放、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扶贫小额贷款发放方式等“三个创新”,按照时间进度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