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坑端砚多数是由质地细腻的石材制成,因此通常不会出现石眼。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会选择质地均匀、无裂纹和瑕疵的石料进行加工,以确保砚台的质量。
而石眼是指石料中的一种裂纹或孔洞,通常会影响到石材的坚固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在传统的坑端砚制作中,石眼并不常见。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和原材料的差异,个别坑端砚可能会有石眼,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使用和观赏价值。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坑端砚并不具有石眼。
是的,宋坑端砚中有石眼。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长有石眼的端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砚谱》中写道:“端石有眼者最贵。”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见到石眼,而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
特别是宋坑砚石中的“有眼宋坑”,其石色变化很大,鉴别难度很高。其中多石眼,人们干脆称它为“有眼宋坑”。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砚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碍于磨墨。然而,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因此,即使石眼的存在可能对磨墨有一定影响,但它仍然是评价宋坑端砚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