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农民老有所养,国家多措并举,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如今,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5亿,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多项举措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1、解决首要问题——养老市场供给不足。
针对养老行业发展面临的专业人才不足、融资困难和准入机制等问题,要扩大养老服务创业就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减轻税费负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新举措,促进养老行业快速健康成长。
2、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多层次的有效供给。
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5亿,但是养老机构的床位约为750万张,明显存在着供给缺口。现在亟需增加多层次的有效供给,而首先需要向市场借力,激发市场活力。
3、增量提质,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在注重数量增长的同时,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引导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持续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4、财政要为养老服务托底,保障社会养老基本服务,
还要鼓励公众加入养老服务义工队伍,形成高端与大众消费全覆盖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都能获得满意的养老服务。
5、迎接老龄化挑战,个人社会政府要各有分工、齐头并进。
关于养老的思考和准备,青年人和中年人也要考虑,要在职场活跃的人生阶段,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所思考和规划。
当然,这也需要社会有更多的共识,有更多的养老商业保险的供给,通过商业保险里的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保险形式,保障老人看病、生活双无忧。
在农村,虽然说现在发展得很好,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对于农村的部分老人来说,他们却遇到了养老难这个问题。
以前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是靠种地为生,子女结婚后也是留在农村种地,父母的生活因此由子女承担。后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去外面打拼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迈入老年的农民也过上独居的生活,再加上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照顾,有时候,老人们的生活也很难得到保障。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在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老龄化率达到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老有所养,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现在我国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老龄化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老人已经面临了“养老难”。而这些问题出现后,国家也非常重视,不仅实施了基础和社会养老保险这两项措施,还在各地建设养老院,以此来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着手为农民建立属于他们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他们得到以前只有城镇居民才能得到的保障,这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群众老有所养的问题。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弱化。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上,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将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从而确保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要。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推动农村减贫。实践证明,老龄化往往与贫困紧密相连,特别是在我国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接近10%,高于城市3倍以上,很多留守老人生活十分困难。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千百万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问题解决好,无疑将使农村减贫步伐大大加快。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与日趋完善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只能说刚刚起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这一事实。尽快把农村社会保障这块“短板”补上,使农村群众早日享受到同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多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启而不动,究其根源,主要是农民社保水平过低,花钱有后顾之忧,“存钱防老”在农村是普遍现象。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着力提升农民的消费预期,在当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