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shén zhì]
神志,汉语词汇。
拼音:shén zhì
释义:指人的精神和感觉,知觉和理智
引证解释
1. 精神志气。
《晋书·刘曜载记》:“ 曜 立太学於 长乐宫 东,小学於 未央宫 西,简百姓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
唐 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凡为文,以神志为主。”
2. 知觉和理智。
《宋书·王僧达传》:“比日眩瞀更甚,风虚渐剧,凑理合闭,荣卫惛底,心气忡弱,神志疲散。”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六回:“ 寳玉 失玉以后,神志惛愦,医药无效。”
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此时唐二乱子神志已清,回想刚才老公们的说话不好,又记起末后还叫他“下去候着”的一句话,看来凶多吉少,越发急的话都说不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三章:“他站在 一功 的床边,看见他果然神志清爽了。”
医学分类
神志表示大脑皮层机能状态,反映疾病对大脑的影响程度,是病情严重与否的表现之一。如肝昏迷、脑溢血、脑炎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清醒的病人,语言清楚、思维合理、表达明确、对时间、地点、人物判断记忆清楚。
神志的内容
神志,又称神明、精神。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