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并非正史记载,而是出自于《三国演义》。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影响很大,很多人把它当成真正的历史,所以才会形成“六出祁山”的说法。史书记载的诸葛亮出兵祁山进攻曹魏只有两次,其中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而不是诸葛亮主动出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出祁山,但是都无功而返:
第一次:228年春,这一次北伐曹魏形势最好,最终因为马谡失街亭,陷入不利局面而退回汉中。
第二次:228年冬,诸葛亮出兵包围陈仓20多天没有攻下,魏军赶来救援,只得退回。
第三次:229年,诸葛亮帅军占领两郡,230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两面防守,后因为连续大雨,交通运输不畅,撤退。
第四次:231年,诸葛亮出祁山,遇到司马懿坚决坚守。粮草耗尽,又有谗言,诸葛亮只能退兵。
第五次:234年,诸葛亮帅军出斜谷,在五丈原驻扎,计划与司马懿作长期战争。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再次失败。
诸葛亮“六出祁山”不仅是贯彻落实“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维护蜀汉政权的重要保障。
诸葛亮“六出祁山”,一事无成,不是诸葛亮的能力差,而是当时不具备统一中原的条件。
第一:蜀汉内部不稳定。刘备集团、刘璋集团和蜀地本地集团表面上精诚团结,暗地里暗潮涌动。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后来被贬为庶人,就是一个证明。
第二:蜀汉经济实力弱小。蜀汉政权实际上只有一个州(益州),远远落后于东吴和曹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济实力最弱的蜀汉政权不可能完成统一。
第三:军事实力落后。刘备去世之后,蜀汉的主要军事将领只剩下赵云和魏延。蜀汉人口少,兵员不足,将帅乏人。
第四:蜀汉地理条件限制。蜀汉地区山高路险,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不利于出其不意。粮草运输也比较困难。
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在诸葛亮的治理以后存在40多年,足见诸葛亮的伟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但是,历史决定了三国的形势。诸葛亮,也无法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