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戏剧这样一项特殊的艺术,我们或许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不够完善,而戏剧教育更是这些年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本期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栏目邀请了著名儿童艺术活动策划人郝燕老师和大家分享她在过去五年中在儿童戏剧领域深入探索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带着孩子欣赏戏剧的建议。
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剧院」看戏剧?
戏剧是讲述一个故事,故事本身对孩子就有吸引力。家长们常常疑惑的是:戏剧与绘本,影视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花很多钱买票带孩子去剧院?
戏剧同音乐会一样,其实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东西。影视作品与书本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戏剧不能。戏剧是一项综合的艺术,不光是舞台上的演员,台下的剧作,导演,还需要后台的美工,道具,灯光,服装等等很多不同的工种协作才能完成一部戏剧作品。话说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观众在剧场里短短几个小时欣赏到的艺术作品,是演员刻苦排练和众多人辛苦工作许久才能得到的成果,戏剧与书本及影视作品的差异也是在这里。
我们受的教育使我们有时候认为戏剧必须要有教育意义。戏剧的起源来自于西方的教堂和东西方都有的田间地头、街头的杂耍娱乐,所以戏剧本身首先是有娱乐性和崇高性,然后才是近代发展出来的教育意义。我们这一代人脑海中对舞台的印象是往往会局限于联欢晚会时的庆祝或者是单向的受教育,但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应该接触到更多的形式。
戏剧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艺术。孩子们未进场前就开始了解到剧场是个很特殊的场合,需要穿上正式的服装;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打扰到别人。这些都是对孩子礼仪的培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剧场在这个时代保留了很好的社交性。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平常孩子看过一个故事,就愿意去找也看过同样故事的小伙伴分享。从剧场中出来的孩子,由于与许多人分享了同一个故事,常常很愿意去聊自己的感受。
除此之外,欣赏戏剧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好的演员是有魅力的,与影视作品中的单向交流不同,他们在剧场中及舞台上的表演会与观众有互动,有情感交流,也会有很多即兴发挥的东西。孩子们可以进入到一种放松投入的状态中,把自己代入,得到情感激发,从而与艺术家产生互动。
进剧场对孩子的童年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家长需要带着孩子去尝试。
带孩子看戏剧,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在选择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戏剧的分类。给孩子看的戏有几种分类:
一种是Show,属于比较商业的形式,比如Dora,巧虎,Disney的各种表演,孩子看到的是他们很熟悉的动画形象,这种剧创作性弱一点,娱乐性强一些;一种是话剧;一种是音乐剧 — 中国的音乐剧其实就是京剧;除此之外还有偶剧,肢体剧(仅仅靠身体动作来表现,没有语言或音乐),以及物件剧(用各种道具来演戏,一般都是小场)。
郝燕老师分享了她一开始做儿童艺术策划的初衷:因为五年前发现市场上完全没有质量高的适合孩子看的戏剧。而发展到今天,北京上海的市场上已经几乎各种类型的剧都有了。哪怕在美国,其实也只有很大的城市比如纽约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市场很广大,对父母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对自己孩子合适的戏剧呢?
郝燕老师指出,给孩子选戏剧主要是考虑年龄和内容:
▨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戏剧
大剧场不太适合低幼年龄的孩子,由于环境漆黑加上人很多,压迫感会很强。而孩子第一次体验如果特别不习惯,不仅不能达到欣赏的效果,还很容易留下心理阴影。如果只是让孩子体验一下戏剧与剧场呢,就要做好提前离场的准备,不要把娱乐变成坚持这么痛苦。
▨在内容上做精心的选择
在去看戏剧之前一定要多了解,看看内容对自己的孩子是否合适。建议三岁之前不要带孩子看逻辑性太强的戏剧,能让孩子感受戏剧带来的欢乐就好。另外进口节目也不一定都是适合的,有些进口戏剧仅仅是在国外社区演的节目,以娱乐性为主、艺术性并不强。 建议家长可以多关注此戏剧是剧场组织的活动,还是外部剧团来租场地的活动。关注剧团的创作背景和以前的作品,仔细看看海报中有没有团队和演出的详细信息等等。一定要仔细观察细节,以便避开“三无”产品。
带孩子看戏剧,心态很重要!
郝燕老师在她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欣赏戏剧,认为孩子年龄已足够大,可以自己观看,孩子看的内容或许对成人太幼稚;而一些家长则把欣赏戏剧当成一个教育的任务,认为看完之后孩子就得说出个中心思想所以然来。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有它自身的逻辑。身处现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不同文化的表达。对孩子来说,精神食粮与物质生活同样重要。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戏剧,不仅仅是一种陪伴,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互动讨论,得到更好的效果。
而带着孩子看戏剧,可以有其教育的目的性,但功利心不可太强。不要总是问他们看懂了吗?学到了什么?戏剧有如此多的层次,是很复杂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孩子在戏剧中体会到的层面可能会与成人完全不同,反应时间也可能会更长,有些吸收到的东西可能要很久之后才能触类旁通。千万不要因此而不停地教育孩子,应该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来跟他们讨论互动,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有个孩子看完《虫宝宝秀:我们这样长大》之后,了解到昆虫是如何变态的。回家之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二十几分钟才出来,并且把枕巾和衣服披在身上然后告诉大家“我变态完成啦”。你看,孩子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
带着孩子欣赏戏剧,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一起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别太看重结果。
戏剧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戏剧与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教育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戏剧教育越来越火,学校的课堂里也有戏剧课程。我们期待孩子从戏剧教育中得到什么?
有家长问:你们是如何成功地让孩子来理解戏剧的?郝燕老师说:其实孩子的天性就是假装,从很小就知道玩扮家家等各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因此孩子与戏剧之间不存在鸿沟,他们能很快地进入到表演状态中,也能很清楚地区分“假装”与“自己”之间的界限。
现在很多学校表演节目,需要对孩子“精挑细选”,另外有特别多的要求与培训,以便达到很高的舞台呈现。其实回到教育的本质,不应该一味地追求舞台呈现,而要考虑对孩子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
戏剧教育在中国应该注意本土化。美国是有戏剧教育的传统的,很放松很大众。英国则既有大众的平价的也有小众的昂贵的,孩子们既可以开开心心的玩,也可以很严肃地讨论人性和心理。对于中国,什么样的戏剧教育是适合我们自己的?这是值得好好思考与讨论的。
总体来说,中国人喜欢舞台呈现,认为这会给孩子们带来自信与自我。好的演员其实不能放飞自我,而是需要控制自我。
许多家长对于戏剧教育的误解让他们怀有太高的期望,比如希望孩子能通过四天的戏剧工作坊从内向变得更自信更外向,这是无法实现的。而实际上戏剧教育对孩子的培养比放飞自我要多得多,有共情,有同理心,有团队合作,有肢体控制。通过肢体训练让孩子对身体控制更自如从而增加了自信;而与同伴的讨论和合作,会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有的孩子不想上舞台,但是是很好的舞台监督。说大一点,这些都是对孩子情商的培养。
戏剧真的可以给每个孩子提供不一样的东西,能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情境。如果有机会,郝燕老师希望能带着家长一起来做项目。很多时候孩子并非没有能力,而是家长输入不够,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资源直接决定了孩子能走向什么地方。
戏剧其实可以是孩子生活中的一种表达,所以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们都有无限的创造力,给他们营养,他们慢慢地吸收着,然后合适的时候就会自然绽放。
在艺术领域鼓励孩子尝试与探索其实跟Ta的学习是不矛盾的。戏剧的目的是让人认识自我,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互动是科技暂时无法替代的。无论如何,请带着孩子去尝试吧。你要相信,你的热情会感染孩子,也许因此会给他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