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通常被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线:
1. **前期(1915年-1919年)**:这一阶段以《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主要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时期的运动主要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展开,对社会的影响相对有限。
2. **后期(1919年-1927年)**:这一阶段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转折点,新文化运动从精英阶层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转向更为激进的政治运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影响了一代革命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始和北伐战争的推进,新文化运动的许多理念和实践开始融入到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中。然而,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和1927年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新文化运动也逐渐走向尾声,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文化运动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胡适、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文人在内容上宣扬科学、民主,新道德,反对愚昧、迷信、旧道德,矛头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方式上通过文学改良批判旧文学;后期则更加注重实践,提倡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化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