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女,古义为儿子和女儿,子女。今义:子女;即儿子和女儿。指青年男女。泛指男女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指青年男女.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2、中国的任何家庭,对于子女们成长的道路,一直有“儿孙自有儿孙福”(注意,古谚没有“女”,而现代社会已把“儿女”代称后辈),及“人人头上一片天”的普遍认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认知,不但存在于当今社会,同样存在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往中国社会。
古代子女的称呼:
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他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
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如果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尊称的话是称呼别人的儿子。用令郎、佳儿、麟儿、令公子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