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相国世家》出自《史记》,主要讲述了萧何的一生。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在楚汉相争时,他留守关中,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对《萧相国世家》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概括:
- 萧何:本文的主要人物,他是刘邦的主要谋臣之一。他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和组织能力,对刘邦的胜利和汉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果断的领导者,能够倾听和接纳萧何等谋臣的意见。
- 韩信:汉初名将,本文中与萧何有多次交集。韩信在军事上有很高的天赋,但在政治上欠缺谋略,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
总的来说,《萧相国世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生动地展现了汉初政治和军事的历史场景。
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该篇紧紧围绕这一方面,塑造了萧何这一历史人物,描述了他的卓越功勋。
萧何眼光远大,深谋远虑。作为刘邦的助手,他不仅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很多地方都能从宏观的战略着眼,为建立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司马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忙于争分金帛财物,而萧何却首先收取秦王朝文献档案,将其珍藏,刘邦由此详尽地掌握了全国地理、户籍等方面的情况,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在楚汉相争期间,萧何虽然没有像韩信、曹参等人那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民众,建设后方根据地,不断地将粮草、兵员补充前线,使刘邦多次转危为安。在论功行赏、评定位次的过程中,司马迁借助刘邦和关内侯鄂君的话,充分肯定了萧何的功绩。但司马迁对萧何的描写是多侧面的,文中在写萧何实绩的同时,又刻画了他的自私。萧何很会识别人才,曾极力保荐过韩信;但后来萧何为了保全个人,又与吕后定计杀害了韩信。“萧何追韩信”的历史佳话使萧何堪称识才惜才的典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史实又使萧何成为反复无常的败事典型。司马迁笔下的萧何就是这样立体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对刘邦和萧何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司马迁也做了较充分的描写。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卓著,但又时刻提防萧何反叛。汉三年、十一年、十二年,鲍生、召平以及那个不知名的说客,先后为萧何敲了警钟,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萧何为了保全自己,采纳了鲍生等人的建议,博得了刘邦的欢心;但因为民请命,又遭牢狱之灾;最后“素恭谨”的萧何又得到了刘邦的赦免。司马迁这些一波三折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萧何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