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时期,人们记录简单的物体或事物,一般用形状或指示来表示。月字在甲骨文时期表示的是一个半圆中加一点,是象形字。“月”字到了金文阶段,月牙的轮廓开始变样,“月”字里面多了一点。金文等一脉相承,但是至小篆字形有讹变,篆文文字化。演变为隶书阶段,“月”字在形体、笔画上,没有半点月牙的影迹。隶变为“楷化”定了型,之后楷书写作“月”。
月:读作Yuè,甲骨文形似弯弯的月牙儿上下两端出头,一开始说的是夜空中最大颗星体,后来慢慢的被用来代表与太阳相对的阴极属性典型形状是月牙形状。
月”与“夕”在甲骨文中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
月,甲骨文
在半圆形
中加一短竖指事符号
,表示半圆形天体发光的特性。
古人发现月亮有圆缺变化,月满
时短,月缺
时长,遂以残缺的圆形即半圆
代表月亮。
有的甲骨文
有所变形,将“夕”
写成
。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
隶书
改变字体。失去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