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嫘祖养蚕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故事中,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发现蚕吐丝可以织成美丽的丝绸,于是开始养蚕。她精心照料蚕宝宝,提供桑叶作为食物,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
蚕宝宝们茁壮成长,吐出的丝线被嫘祖织成了华丽的丝绸。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也展示了嫘祖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嫘祖养蚕的故事
远古时候,西陵部落里有位叫嫘祖的公主,年轻美貌,聪明伶俐,部落里人人喜爱她。
有一天,嫘祖在一株桑树下搭灶烧水。
她一边向灶下添柴火,一边观望着桑树上白色的蚕虫在吐丝作茧,越看越出神。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一只蚕茧从桑树上掉了下来,跌进烧沸的水锅里。
嫘祖
怕弄脏了开水,用了一根树枝去打捞蚕茧,谁知一捞两捞,蚕茧没有捞起,却捞起一根洁白透明的长丝线,而且越拉越长,拉个不完。
嫘祖又用一根短树枝将丝线绕了起来,绕成一团。
嫘祖望着这一团洁白的丝线,忽然,想起她和姑娘们一起用植物筋织布的情景,就产生了用这种丝线来代替植物筋纺织的念头。
她又采了几颗蚕茧绕成丝线,动手一试,果然织成了一块白白的丝绸,向身上一披,又柔软,又漂亮。
部落里的姑娘看了都感到十分惊喜。
嫘祖开始教她们采集野外桑树上的蚕茧,来抽丝线织绸,后来就自己采桑养蚕,缫丝织绸。
不久,轩辕部落与西陵部落联盟,嫘祖嫁给了轩辕部落首领。
结婚的时候,嫘祖用自己织的丝绸做了一身漂亮的衣衫,还用凤仙花瓣将它染成红色,红艳照人,更加美丽。
她给轩辕部落首领做了一身宽敞的衣裳,用黄栀栀的果实染成黄色,金光闪闪,十分威武。
从此,部落先民都称他为"黄帝"。
因为嫘祖最早开始采桑养蚕,后来的蚕农们就尊称她为"先蚕神",又称为"蚕神娘娘"。
黄帝战败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开始种五谷,制造生产工具,用兽皮制作衣服,这件事落实到黄帝正妃嫘祖肩上。
嫘祖在制作衣冠过程中,和黄帝手下三个大臣都有具体分工。
胡曹负责做帽子,伯余做衣服,于则做鞋;惟有嫘祖经常带领部落里的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把男人们狩回的各种猎物,凡是能用的皮毛都剥下来,一一进行加工制作。
不长时间,部落里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
嫘祖由于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不想吃饭。
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妇女,想尽各种办法,做了很多嫘祖爱吃的东西,嫘祖看后,总是摇摇头。
一连三天,嫘祖没有吃任何东西,黄帝和众大臣为此事都很着急。
有一天,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悄悄在一起商量,打算上山摘些鲜果子回来,看嫘祖吃不吃。
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无数的果子,可是用嘴一尝,不是涩,就是酸,总觉得不可口。
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雪白色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赶忙就摘。
摘着说着,谁也没顾得尝一口。
等到拿回来,用嘴一咬,根本咬不动,也没啥味。
几个女子灰心地站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心里都很难过。
这时,走来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此人为黄帝发明了船),发现嫘祖身边几个女子站在一起直发愣,以为发生了啥事,连忙问怎么回事?女子们把她们为嫘祖摘回白色果子的事说了一遍。
共鼓一听,随便说了一句:“现在咱们有火,咬不动就用水煮。”
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这些女子,她们连忙把白果倒在水里,架起火就煮。
谁知,煮了好一阵,用嘴一咬,还是咬不动。
这时,另一个女子拿起一根细木棒,无意地在锅里乱搅。
搅了一阵,往出一拉,发现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
她们边挑边缠,不大儿工夫,煮在锅里的白色果子全部变成了晶莹柔软的细丝线。
她们把这个新鲜事告诉了嫘姐。
嫘祖不听则罢,一听病情好像减轻了大半,立即要看个究竟。
身边人不让她动,把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拿来叫她看。
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在协助黄帝制作衣冠时,想了好多办法,克服了无数困难。
她仔细端详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对周围的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它可大有用处。”接着嫘祖就详细询问了果子从哪里摘来,在什么山上,在什么树上。
嫘祖听了后,说也怪,第二天病就全好了,开始想吃东西了。
她不顾黄帝的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
嫘祖在树林里整整观察了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果子,是一条口吐细丝的虫子绕织而成,并非树上结的果子。
嫘祖回来把这事向黄帝作了详细说明,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所有的桑树林。
从此,栽桑养蚕就在嫘祖带领下开始了。
后世为了纪念她的功绩,就称她为“先蚕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