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圭皋”和“圭臬”在古代中国的度量衡系统中都是长度单位,但它们有一些区别。
1. 圭皋:圭皋(guī gāo)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长度单位,源自于雅、礼文献。《周礼》中明确指出,圭皋是以“六尺为一皋”,即六个长度为一圭皋。在古代,圭皋常被视为衡器,在建筑、工程测量等方面应用广泛。
2. 圭臬:圭臬(guī niè)是一种长度单位,起源于商朝的计量制度,并在后来的历史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据记载,圭臬为立尺长的十分之一,也就是 1 圭臬约等于 0.0347 米。圭臬一般用于土地的测量和界定,因为“圭”表示界限,“臬”表示标志。
综上所述,虽然圭皋和圭臬都是古代度量衡系统中的长度单位,但它们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应用范围。
圭皋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着的一个尺(圭),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圭臬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