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是一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修养,能够理解和运用儒家经典中的道理和原则,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个词语中的“通”指的是精通、熟练的意思,而“儒”则是指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因此,“通儒”可以理解为一个在儒家思想方面有深厚造诣的人。这个词语通常用于形容学者、文化名人、教育工作者等在儒家思想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人。
拼 音】 tōng rú 【注 释】 学识渊博的儒者。 【出 处】 《尉缭子·治本》:“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后汉书·贾逵传》:“ 逵 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馀万言,又作诗、颂、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 宋 苏轼 《答试馆职人启》:“职在翰苑,当发策而莫辞,识匪通儒,惧品藻之不称。”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及 乾 嘉 之际,通儒辈出。” 【示 例】卢照邻《乐府杂诗序》:“~~作相,征博士于诸侯;中史驱车,访遗编于四海。”(《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561页) 【近义词】通士,通人。 【用 法】作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