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祖先源流深远,起自陶唐,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刘邦这一代已成为平民,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朝建立后,刘邦出仕,任沛县泗水亭长,后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期间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
刘邦的名字是称帝后改的,汉高帝刘邦本名叫刘三(刘季)。刘邦称帝后将“季”改为“邦”,“邦”是国家的意思,这就和自己的身份地位比较相配。
《史记》、《汉书》都说刘邦从小就无赖懒散、喜酒好色、懒惰顽劣、游手好闲,从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不仅邻里乡亲极为鄙视他,就连他的父亲太公都看不起他,经常拿老二刘仲跟他比,可《史书》却没记载当时刘邦是怎么回答的,可能这个无赖脸皮厚的根本没当一回事。
扩展资料
刘邦为政举措:在平定天下后,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