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相传,淮南王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但有一次母亲因生病而不能食用整粒黄豆。于是,刘安就命人把黄豆磨成粉,冲入水熬成了豆乳,并且放了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物——豆腐花。淮南王的母亲吃了之后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大众对豆腐的喜爱推动了豆 腐制作工艺的前进和发展。豆腐主要的生产过程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豆腐内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关于豆腐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中也有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1、西汉淮南王刘安
2、刘安热衷于研究诸子百家的学说,为此甚至曾经召集并主持数千宾客完成了巨著《淮南子》的编纂工作
3、相传,刘安的母亲很爱吃黄豆,但后来因病没法咀嚼,于是刘安便将黄豆磨成了豆粉。不过,豆粉干燥无法入喉,于是他又混入热水将其变为了豆浆。豆浆尽管利于饮用,但没有什么味道,于是刘安又在其中加入了盐卤。结果,豆浆在加热与盐卤的作用下逐渐凝固成形,这种最初的“豆腐”与如今我们所说的豆花应该比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