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鸡群: 原作“野鹤在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非常突出。 晋朝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后世多作“鹤立鸡群”,元代耶律楚材《和景贤十首(其一)》:“节操??捐鼠饵,风神野鹤立鸡群。”又作“鹤处鸡群”,唐代郑启《严塘经乱书事二首(其二)》:“鲲为鱼队潜鳞困,鹤处鸡群病翅 低。”又作“鸡群鹤立”,清代王韬《月仙小传》:“(刘父)于稠人中见庄生,颇垂青眼,以为此少年者,鸡群之鹤”,比喻在一群人中仪表或才能最为突出的人,也用于事物。清代梁绍壬《论交十六首(其七)》:“宁为凤队鸦,勿作鸡群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