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和”字最早出自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当时有多种写法。《说文解字》认为,甲骨文的“和”字意为“调和”。
“以口食禾,吹龠相和。”和hè,甲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是口的形状,右部象连接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状(即口吹排箫之类的乐器,后来的龠yuè)。
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古文简化,省龠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分别写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边。如今都用“和”来表示。
“和”字首要寄义有:相安、调和、连合、和平、停息争端等。“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抱负境地,包括着丰硕的文化内在。
郭沫若对甲骨文的“和”字考察甚详。他认为,甲骨文和“和”字是指音乐之和,而现代的“和”字则演变成和谐文化之“和”。
第一,“以口食禾,吹龠相和。”
和hè,甲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是口的形状,右部象连接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状(即口吹排箫之类的乐器,后来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古文简化,省龠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分别写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边。如今都用“和”来表示。
《说文解字·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又《说文解字·口部》“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口相应。所以,本义是指音乐和谐,声音相应,和谐地跟这唱或伴奏,读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