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男子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用于自称的根据身份和朝代不同也各有千秋。
如果是君主、天子、皇帝、诸侯等,会以“寡人”“朕”“孤”等字来表示自称。
君主、诸侯多以“寡人”“孤”自称。
实力较强的诸侯,自称“寡人”。
实力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到了秦朝,秦始皇第一次采用了“朕”的说法,并将它变成了皇帝、天子的专用自称。除了皇帝和天子,任何人都不能自称为“朕”。否则,轻者人头落地,重则诛灭九族。
如果是普通人,那么一般用“余”“吾”“予”等字表示第一人称。到了汉朝、唐朝以后,又多了“仆”“鄙人”“不才”“某”“小人”“在下”等第一人称词语。读书人爱用“小生”“晚生”。
如果是官员,在皇帝、天子面前一般自称为“臣”(到了清朝又多了一个“奴才”);在上级、同事面前一般自称为“下官”“卑职”等。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
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
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
如清代着名作家郑燮( 号板桥)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现代名画家齐白石也愿做“走狗”,其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诗中的“雪个”指清初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老缶”指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号缶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