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目光朝内
孙权早年,一直面临着曹操、曹丕的威胁。
魏国“先文后武”的守,不大举攻吴,吴国也是“限江自保”的守,不试图大举伐魏。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外部矛盾自然暂时就少了。
如此,东吴的主要矛盾,反倒是内部矛盾了。
从此,“推心置腹”、“记功忘过”的孙权,也就不会再存在了。
纠察、监视功臣大族,也就成了孙权的重点工作。
不是孙权“变坏”了,只是工作重点变了。
2:必须解决的内部问题。
周瑜、鲁肃之后,淮泗集团没落,孙权是依靠江东大族才得以立国的。
限制、打击江东大族,是孙权维护皇权的当务之急。
孙权“果于杀戮”,并非只是昏庸了,借故打击江东大族,才是其根本。
3:合适的接班人
孙权原本中意的接班人,是长子孙登。
然而,孙登年仅仅33岁时就已经去世了。
此后,孙权以孙和为太子。
孙和虽也颇有才能,但其治国理念与孙权不同。
孙权虽立孙和为太子,但其实并没有下定以孙和接班的决心,仍然在考察孙霸。
最后孙和、孙霸同归于尽,最后由10岁的幼子即位,这无论如何都是最差的选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