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求古贤之意》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议论文。以下是《夫求古贤之意》的全文:
夫求古贤之意,欲使人心得古人之明,志得古人之高,行得古人之远,福得古人之祉,名得古人之誉也。然则夫古人之贤,其既后世而先闻者,非学者莫也。夫贤者士也,学者闻也。是以圣贤之学不得不弘,为学之子,不得不尽力焉。
古之学者,不闻其父母之命也,独有圣贤之训而侧生焉。闻其父母之言也,亦独有圣贤之训而信之焉。闻其朋友之言也,亦独有圣贤之训而从之焉。以是言之,则其听从也,盖已剧矣。
吾尝有病,三年朝夕服药而未已;又请先生视之。曰:“吾得良药,则可已矣。”我去,请良医数十年,未能得医我者,亦且足已矣。曰:“必欲数十年,然后能有医我者,可得之乎?”曰:“比闻士之学,使人忠廉有行,夫医之益于病乎也。”
欲学则诚心,诚心则学之愈善。学之愈善,则思之愈明,思之愈明,则贞正愈良,贞正愈良,则行之愈远。前古之贤,未有不尽心者也。是以求之者虽未得美名,而必报之于乎己。诚心者学之之要,虚诚者道之之门。是以夫虚诚为宝也。
夫圣贤负心而为学,殚精竭虑而为志,释疑索难而为行,克已奉公而为福。言出必行,行之必信,信之必通,通焉乃古贤之道也。
非真志弗虞,人未闻其名也而其恶已闻。虚名而无实,非诚信也。非既贪财而受贿矣,为邪术以惑人也。夫贪财而受贿者,未见利矣,弗学也。未闻虚名之实而贪之者,失其人也。是以儒者先知而后行,术者先行而后知。其知非不可获,然则是亦先知而已矣。
夫贞正不私者,未闻谋人之欲也;操行公允者,未见私欲之用也;诚实无欺者,未见利欲之奸也;忠信以从上者,未见谋欲之辞也。是以贤者使人之欲不敢举而拜焉,故曷足道哉?
《夫求古贤之意》通过讲述古学之道,强调了对古贤的尊崇和学习的重要性。文章以夫儒者先知而后行、术者先行而后知来勉励人们要虚心求学、踏实努力,以诚心对待学问,志向高远,行为准则要贞正无私,以实践于日常生活中。文章强调了诚心、虚诚、贞正、诚实等品质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将这些品质与古贤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联系在一起。
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教诲,人们可以获得启迪,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文章还指出,学习应该具备虚诚的态度,摒弃功利心和虚名诱惑,真正以诚心去追求知识和真理,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和实践。
最后,文章呼吁人们要坚守贞正、忠信、诚实的原则,不被个人私欲所动摇,不以欺骗和谋取私利为己任,而是要顺从上级的要求,以真实、诚信的态度面对人生,追求道德的高度和真实的境界。
总之,《夫求古贤之意》以儒家的思想传统为基础,强调诚心学习,尊崇贤者的教诲,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向人们传达了一种追求智慧和道德的信念,引导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内心的纯粹和卓越。
《乐毅论》共四十四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
全文: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者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顾仇其上,愿释干施,然则求微子适长容通者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