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发展演变的历程是:
秦汉以前,每逢过年,人们是在大门的左右悬挂一种桃符。桃符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驱鬼除邪。
这种习俗延续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直接把对子写在桃木板上。据史料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园964年的除夕在卧室门上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成为一种风俗。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春联。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有一年除夕,他命令文武百官和百姓都必须用红纸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还微服私访看人们是否真正的执行了。由于明太祖的推崇,再加上当时的文人也喜欢把题联作对作为娱乐,写春联便成为人民喜爱的一种活动,流传至今。
对联起于秦汉。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2、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3、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