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历史
竹为禾科竹亚科植物,全球约有70属1200种。竹林总面积有3亿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亚洲最多,非洲次之,同纬度的欧洲几乎没有竹。我国竹类专家经研究证实,我国西南部山地不但是亚洲竹子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现代竹子的分化和分布中心。
我国种植竹子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古研究,证明7000多年前,我国民间便开始认识和种植竹子;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遗址发现竹子被用于建筑;在浙江钱山漾遗址(距今5300—4200年)有竹萝、篮、簸箕、箪等出土文物,证明竹子用于日常生产,生活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人用竹筷、食竹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200年前兴建的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竹子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典范。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便是竹子制作的,当时被称为“笕”;最晚在汉代,已利用竹制成竹缆绳用于打井,由于竹缆的抗拉强度达每平方寸4000公斤,与钢缆的抗拉强度相似,故早在汉代便打出了深度达1680米的盐井,这种用竹缆打井的技术,19世纪才传入欧州。1859年美国人用这种方法在宾夕法尼亚钻出第一口石油井,为此人们把竹子喻为植物中的“钢铁”。竹子用于交通是在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用于军事是在南宋以后;竹子用于造纸则始于晋代。
据最新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无论是竹林面积,还是蓄积量,竹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拥有十分丰富的竹类资源和源远流长的竹文化。境内有竹类40多属、400余种,竹林面积约400万公顷。自有文字记载,便有竹的叙述。我国第一部有关竹子的专著是晋戴凯之的《竹谱》,宋代僧人惠崇写的竹谱今已失传,到了清代陈鼎也有写过竹谱。另外《易经》、《书经》、《周礼》、《礼记》、《尔雅》、《山海经》等书中,都有竹的记载。秦朝时,秦始皇已把竹子引种于咸阳的宫廷园林中。汉代的宫廷苑园中设有修竹园、竹圃。明清时有关竹子的栽培和利用逐渐兴盛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