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李清照的古诗赏析(乌江李清照古诗)

乌江李清照的古诗赏析(乌江李清照古诗)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2-24 05:19:39

乌江李清照的古诗赏析

《乌江》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咏史之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乌江水势湍急,峡谷深邃。诗人以乌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湍急、峡谷险峻的景象,给人以壮观和危险感,为整首诗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氛围。

"念郎旧事",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回头看"是形容诗人在江边追忆往事的动作。此处由于乌江的特殊环境,增强了诗人追忆的难度和不舍之情。

"九曲黄云熙熙,白波红螺,群山连绵,郡邑高低",通过绚丽的色彩、生动的景物描绘,勾勒出奇峡峻岭、云雾缭绕的壮丽画面。同时,这些景物也寓意了战乱频繁的年代,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战火与悲凉。

"肠断好风月,至今应忍人间离别",表达了诗人不堪回首的离愁别绪。诗人肠断好风月,即离别之痛深于赏心乐事,又表达了对亲友的相思之情。"至今应忍人间离别"指出尽管已经长久过去,但在尘世纷扰中,离别之痛依然存在。

通过这首诗,李清照以奇峡峻岭的景象、紧张激烈的氛围以及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她对乌江的怀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感慨。同时,诗中描绘的景物也寓意了动荡战乱的年代,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悲凉。

这首诗又题作《夏日绝句》,借古讽今,既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热忱,又反映了她刚直不靡的性格。

诗所咏为楚汉争雄时的项羽事。项羽在垓下一战,为刘邦所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暂避江东,以便重振旗鼓,卷土再来,可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对此事,不少诗人予以评说,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提出反驳:“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同意这看法,写了“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们各从项羽的遭遇作推断,虽有论史之意,而皆出于抒情、言理。李清照咏史,亦缘于表述自己的一种观点。

李清照的“思项羽”出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性格,并暗射当时社会现实,对投降派痛下针砭。北宋靖康二年(1127),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土崩瓦解,徽、钦二宗被金人掳去。高宗赵构视敌如虎,避敌似鼠,仓皇南逃,最后栖息于临安(今杭州),过着“直把杭州当汴州”的苟安生活。李清照在战乱中由济南而南京,再作搬迁,加上丈夫赵明诚的死去,珍藏文物的散失,使之对赵构的一味逃跑深恶痛绝,不由“思项羽”,希望当局能坚持抗战,守土卫民。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鞺鞑之音,就为人言,是要保持节操,不因形势的变化而俯仰,生是铮铮铁汉,死也保有耿耿丹心。就国事言,则为不媚敌、不畏敌,保持民族气节、爱国立场。总之,有了这种耿介之风,而无柔弱之气,那自然获得人们的尊敬。李清照作为出色的女词人,以其清丽之词赢得了读者,而如此刚劲之诗,使之更为人敬重。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