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成”。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杜预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名将。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学多闻,美姿貌。多谋善战。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祜荐其留镇益州。王濬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一支强大水军,在晋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咸宁五年(279年),上书请速攻吴,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今南京)。又临机果断,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名臣、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曹魏司空王昶之子。西晋建立后,改任扬烈将军。之后又担任东中郎将、征虏将军、豫州刺史等职,积极筹划伐吴方略。咸宁五年(279年),王浑与杜预等奉诏伐吴,率军从横江出击,屡战屡胜。次年,吴国灭亡。王浑升任征东大将军,晋爵京陵公。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次子司马衷,与司马氏结为姻亲,地位显赫。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