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族及其语言
白族是中国的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从起源开始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明朝开始逐渐的汉化,但是他们仍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白语。白语是白族人民日常的主要交流工具。现在很多地方的白族人都是会双语的,即白语和汉语。而一些边远地区,白族同胞只懂白语,大多都不懂汉语。对于白族人来说,从古至今,白语和汉语一直都这么均衡的发展着,并没有很明显的吞并或者萎缩,那么由此来说,白语在以后不短的时间内应该还是白族同胞主要的交流工具。
2.白族的文字
白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白语,到南诏中后期,又通过增损汉字笔画域仿照汉字的造字法将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字等办法,创造了"白文",用来书写本民族的语言。这种文字历史上又称为"僰文",为了和建国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又称"老白文"、"古白文"、"方块白文"或"汉字白文"。它是一种典型的汉字系文字。
由于南诏帝国和大理国一直以汉字为官方文字,没有刻意的对白文进行推广和发展,所以白文没有成为整个白族统一的通用民族文字,但是民间还是有很多人一直使用,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和统治阶级。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白文的使用范围也在日渐缩小。老一辈白族人所说的白语词汇、固定说法、歇后语、典故等,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文得到各界的重视,又创造了新的白文,或者叫拼音白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符号基础的拼音文字,采用拉丁字母,字母次序、名称、书写方法、读音都和汉语拼音方案大致相同,后来在剑川、大理推广的很好。
以此来看,白族的民族文字——白文,不仅存在,而且经历了两个阶段,老白文和新白文。
3.白文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来看,白文的推广力度还是不够的。
白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该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而应该好好的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白族的年轻人更应该成为担当这个民族重任的主力军。
相关政府也应该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推广白文,并且加大投入,增加相关师资力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