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笠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帽子,通常由竹子编制而成。它具有轻便、透气的特点,适合在炎热的夏季佩戴。箬笠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它不仅可以防晒,还可以遮挡风沙,保护头部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如今,箬笠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常常在民俗活动、节日庆典等场合中出现。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巧,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箬笠,读音【ruò lì】,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是古代劳动者用于防雨的用具。唐•张志和有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箬,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棕子。
笠,用竹或草等编成的帽子,可以遮雨、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