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所以停滞不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思维一直都是在相对论的认知范畴里面,而相对论,其实也是条件论或局限论或狭隘论。
狭隘的思维模式已经长久的固化在人类的认知模式当中了,换言之,人们的思维认知模式从接纳,认同相对论开始,就已经戴上了局限性认知的紧箍咒了,无论人们如何四处探究,也还是跳不出局限,跳不出“条件”,跳不出狭隘的框架,所以,尽管科学研究的领域已经很广域性的,但是,这种貌似的广域,其实还是困在了“狭隘和局限或条件下”的范畴之内,所以,科学遇到研究和发展的瓶颈,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1)科学和技术自身发展的周期性
重大的科技创新,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知识和实验条件等外部因素的不断积累。
(2)同行评议,扼杀了重大创新
真正的原创,具有已知信息少、风险高的特征,而且往往是对已有知识的颠覆或破坏,往往通不过同行评议。
1970+开始的同行评议,普遍性压低了研究的水平。阿加西在1980就提出了这观点。现在已经基本上被大数据分析证实。
(3)短期考核
使得研究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硬”的研究。只能被迫进行“短平快”的小问题。
(4)缺少完整的大块时间
非宁静无以致远。重大创新,往往需要更长的连续的专注时间。
达芬奇、牛顿,采用连轴转式的研究方式。
手机等即时通讯,进一步强制性地割断了连续性的研究时间。
(5)前面知识越来越多的积累,使得创新的起点升高
受教育时间越来越长,人类用于创新的时间从宏观上看在明显减少。如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做出时的研究人员年龄越来越大。
(6)实验费用越来越变得巨大
一般人无法再像牛顿一样自费实验。原创又不容易通过同行评议。所以也就没有高端的实验结果了。
改变人类文明的模式,已经成为必要的认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