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装出一台百分之百的中国冰箱,我们这代冰箱人愧对后人。
这是容声冰箱创始人潘宁,在会议上的豪言壮志。
然而,那时的顺德只是广东南部的小地方,这里没有技术支持,没有钱,造冰箱简直天方夜谭。
只有小学文凭的潘宁,却在这里造出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冰箱。
还将容声冰箱的品牌打响,送上珠三角地区龙头宝座,在80年代,创下一年26万台的产销记录。
1994年,潘宁将企业改名为科龙集团,两年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12亿,销售额达到45亿。
1996年,科龙的员工一年能领16个月工资,集体抽奖每个人都能抽到大额奖品,一时风光无限。
正当事业风生水起,龙头企业容声冰箱董事长潘宁,却莫名其妙被辞退董事长职务。
正在外面跑业务的潘宁,就这样被迫退休,之后科龙集团惨遭二次贱卖,业绩下滑严重,再也没有往日光彩。
潘宁悄悄远走加拿大后,对过往几乎只字不提,发誓再也不回来。
龙头企业陨落,董事长远走他国。
让人好奇,潘宁半生辉煌,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1983年,潘宁在容桂镇工交办当基层干部。他抓住平时到全国各地出差的机会,通过走基层发现,百姓对冰箱的欲望空前强烈。
当时冰箱是身份的象征,谁家能用上冰箱,脸上都能多出一层光。但进口冰箱价格高,平常人家不敢奢望,所以如何压缩成本变成难题。
正好遇上镇上办的机械厂面临倒闭,100号人眼看就要吃不起饭了。趁着基层干部操办集体企业的东风,领导们想让潘宁接管机械厂。
一不做二不休,潘宁接过机械厂索性将其改成冰箱厂,带着镇上几十个人组成团队,准备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当时潘宁的想法简直天方夜谭。
在领导眼里,潘宁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都没毕业的文盲,他带领的队伍里最高学历也才中专。
造冰箱是技术活,他们要学历没学历,要技术没技术,凭什么造冰箱?
机械厂工人冯宏伟回忆当时场景:
省政府不看好这个计划,觉得一个乡镇企业造冰箱的条件太困难。政府一直不肯同意,潘宁就执意跑到北京去。
今天轻工部不批准,明天我们就赖在机械部。批文要从上面一层层下来,我就每天去跑,别人看不起我们厂子小,我就坐在那里不走,什么时候批文下来,什么时候回家。
后来镇里总算同意投入9万元作为试制费,有了这笔钱冰箱厂如愿创建,但没有技术依然无法立足。
冰箱要技术,我们没有,出去学。
潘宁带着团队一路北上,托关系站在北京雪花冰箱厂的大门前。
他找到工厂负责人后开始死缠烂打,遇上好师傅,人家才愿意倾囊相授。
因为没有钱,没地方住,晚上潘宁和团队就睡在别人的澡堂里。白天就带着团队到厂里蹭课学习技术,记录厂里的操作流程。
他深知这些远远不够,还派人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制冷技术,并趁机四处收集设备和材料的平价替代品。
带着这些技术,潘宁和团队回到容桂镇,夜以继日开始打磨产品。他们用零件代替模具,用锤子砸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冰箱。
乡镇企业用锤子砸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冰箱瞬间在广东省炸开锅,一位部级领导不敢置信地说:
广东邻近港澳,随便买上一台进口冰箱,换上自己的商标,就拿到北京来骗称是自己的产品,来向国家要原材料、要压缩机,好使自己进行投机倒把的活动……
领导认为这一切都是潘宁的骗局,因为他不相信一个乡镇企业有这样的决心。
而潘宁则面不改:“这一切都是真的!”
冷眼和歧视并没有因为潘宁的成功而消逝,而是一直捶打着他的进击之路。
冰箱用心打造出来,他卯足劲一路北上跑市场。在北京,他和副厂长在地下室租了两个床位,那里抬头不见天日,睁眼就要考虑温饱问题。
在北京最大的西单商场,科员接过他们印着身份的名片,一脸傲慢地问:
容声是咋回事儿?是啥级别的?
潘宁耐心给对方解释了自己的来历和目的后,年轻科员立即拒绝了他们,当下就让他们离开。
潘宁不甘心,每天软磨硬泡,花费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容声冰箱搬进了北京的商场。
他相信只要质量过硬,诚心可鉴,功夫必不负有心人。
1985年,汪明荃跟着《万水千山总是情》一起红遍大江南北。
潘宁亲自敲定汪明荃代言容声冰箱,团队策划列出无数广告词,他偏偏敲定了最直白的一句。
“容声容声,质量取胜。”
次年春天,容声冰箱的广告片送审中央电视台,一级审批的过程中就被卡住。
潘宁只好转头投放地方台,没想到一句简单的口号,火遍大江南北,打开线下市场,创造了产销26万台的记录。
他对于质量的追求几近偏执,为了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他定期会在工厂举行质量竞技的活动,督促员工把质量放在首位,有瑕疵的产品,坚决不出厂。
何志毛在《红黑科龙》里评价他:
“潘宁时期”不讲(企业)文化,而文化自然滋润企业员工的心田。
利欲下保持本心不容易,这份用真诚兑换的牺牲感容易被人看见,但也要因此付出代价。
其实比海尔首席张敏瑞早一些的时候,容声冰箱就召回过一批有问题的产品。
当时因为冰箱表面涂抹的材料的问题,冰箱的表面有小气泡,其他人觉得这种外观的小瑕疵没有必要大题小作,但是潘宁却紧急叫停生产。
在当时召回1000台冰箱,所有成本意味着工厂要承担。车间主任第一个不同意,拉着潘宁看市面上其他冰箱,样样都有瑕疵,凭什么我们不能犯错?
潘宁依旧坚持自己的决断,停产两个月,召回所有有问题的冰箱。
周其仁评价他:“听潘宁讲话,沉稳里透出豪情。”
潘宁入过伍、当过兵,性格率真果敢,有话喜欢直说。
平常会议上大家很难一团和气,意见不合就会吵得面红耳赤,但是冷静下来,依然会理智地解决问题。
对待卖命工作的员工,潘宁倾情付出,坚信有钱要一起赚,心怀豪情,换来真心。
工人冯宏伟回忆:
当时有个年轻的工人刚毕业进厂遇上严重的身体问题,他家里捉襟见肘,潘宁破例给他报销了所有医药费用。
企业文化滋润心田,老板的用心感动员工,于是容声的发展开始势不可挡。全国电器产销榜多年霸榜第一,直接卖到断货。
有人说,从容桂的美景大厦向下面扔一块砖头,砸中的十个人里面,有七个可能都是潘宁的员工。
那是容声最好的时代,江湖流传着“北有海尔,南有容声”的口号。
容身一度跻身龙头企业,当时1/3的电器来自广东,而顺德占据半壁江山,一时风光无限。
到90年代初期的时候,潘宁要扩建厂房,顺德政府摊开地图一看,容桂已经腾不开地方了,于是毅然炸平一座山,专门给潘宁扩建车间。
潘宁的野心越来越大,已经不满足乡镇企业的束缚。想要闯出新的出路,决定给集体主义摘牌。
改革开放的风两次吹向顺德,老人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29日,老人南巡到顺德冰箱厂,和潘宁留下了一张经典的黑白合照。
当他听说冰箱厂只是一家乡镇企业,好奇地问:“什么级别?”
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答道:“如果按照行政级别套,它连股级都不到;但要论实力,它相当于集团军。”
这时那句“发展才是硬道理”洪亮地响彻,潘宁的人生也在由此发生转变。
1994年,冰箱厂已经不再是那个在西单商场会被人瞧不起的小厂,潘宁将冰箱厂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并决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此时,科龙一片繁华,潘宁的独身显然有些落寞,他像个旁观者,始终和这片盛景有些割裂。
怎么让自己占有更多话语权?潘宁的野心应该远没有止步。
潘宁想要独立的心思也显然被上面看见,而他的野心也让“被辞职”离他更近一步。
1998年,没有任何征兆,潘宁当时还在为公司的发展在外面谋划,就突然接到科龙集团辞去他总裁身份的决定。
潘宁措手不及,却无可奈何:
现在退下来,我觉得非常荣幸。
因为好多知名的企业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没有后继力,还有的犯了错误,极个别的上了刑场。
像我这样干到65岁的企业家,屈指可数。我光荣退休,确实好荣幸。
全身而退的时机刚刚好,正像当初闷声造空调一样,潘宁悄悄地走了,他和公司约法三章:不保留办公室,不拿科龙一分钱退休金,不要科龙一股股份。
潘宁退位后,科龙由副手王国瑞接任,后转交给副镇长徐铁峰。后续无力连年亏损数十亿,几经贱卖,曾经的龙头企业,最终黯淡了。
潘宁举家远走加拿大,回国次数很少,偶尔清明节回来,也不多做逗留,对于从前那些事,他只字不提。
只知道他留下的那句赠语,耐人寻味。
“服务乡企数十年,纵横家电愤争先。闯破禁区成骏业,寄语同仁掌霸鞭。”
一代亚洲电器大王,最终陨落,在事业巅峰销声匿迹,你怎么看?
-END-
作者: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