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论治妇科病证,首重于冲,善调脾肾,不囿旧说。多发前人之未发,虽未美备,然亦熠熠生辉。兹不揣浅陋,述其涯略。
一、首重于冲
历代医家论治妇科病证,或重于脾,或重于肾,或重于肝,或重气血。然张氏独重于冲,谓冲脉“上隶阳明胃经,下连于少阴肾经,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上,349)显然,张氏将冲脉冠于奇经之首,盖因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渗灌阴阳,为全身气血之要冲,故张氏独重冲脉。张氏创妇科17方,而治冲者居其七,于此可见一斑。
冲脉为病肇源于《内经》。《素问·骨空论》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内经》以降,虽代有发挥,皆语焉不详。张氏独具只眼,探幽发微,详论冲脉之病因、病症、病脉及治法。曰:“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也。”
论冲气上冲之因,“因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于肝气恣横”,论冲气上逆的症状,曰:“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因腹中膨闷,哕气、呃逆连连不止,甚则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其脉则弦硬而长。”(中,464)
冲脉为病,有寒热虚实之别,故张氏又提出了一系列调冲方法。曰:“郁者理之,虚者补之,风袭者祛之,湿盛者渗之,气化不固者固摄之,阴阳偏盛者调摄之。”(上,349)张氏还据此创立了理冲汤、安冲汤、温冲汤、固冲汤等著名方剂,为后世所称道,并广泛用于临床。张氏治冲之法可概括为温阳暖冲、补虚固冲、镇逆降冲、活血调冲等法。
1.温阳暖冲
温阳暖冲法主要用于阳虚冲寒不孕者。张氏本《内经》“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之说,认为:“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故“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上,349)
张氏创立了温冲汤,治妇人血海虚寒不育者。方以附子、肉桂、补骨脂、小茴香、紫石英壮命火以温冲,归身养血,鹿角胶、胡桃仁益肾填精,山药补脾肾而培其生化之源。方中独重用紫石英者,取其性温质重,能引诸药直达于冲中而温暖之。全方着眼于肾阳,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切中病机,为妇科治疗不孕症的常用方剂。尤其对子宫发育不良及卵巢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不孕症,该方常可获满意疗效。
沧州地区中医院孙光周先父,熟谙张氏之学说,对温冲汤加以化裁,创温冲促孕丹,方以鹿角霜、淫羊藿、川续断、菟丝子补肾填精;熟附子、补骨脂、炒小茴香、紫石英、细辛、肉桂、硫黄补命火,暖冲促孕;黄芪、党参、山药、茯苓、白术、熟地、当归、白芍益气血;香附、川芎、水蛭、山甲珠理气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具补命门、温冲脉、通经促孕之功。
孙氏运用温冲促孕丹治疗不孕症174例,其中属气血不足者11例,属痰湿郁阻者24例,肝郁气滞者37例,肾阳虚衰者102例。病程在3年以上者85例,5年以上者64例,9年以上者25例。用药两个疗程(25天为一疗程)而孕者31例,3个疗程而孕者32例,4个疗程而孕者84例,6个疗程以上未孕者27例,治愈率为84.5%。(张锡纯学术会议资料)
温冲法亦用于癥瘕、月信不通、带证、血崩者。
2.镇逆降冲
镇逆降冲法主要用于倒经及妊娠恶阻等症。
《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张氏本《内经》之旨,谓倒经虽属胃气上逆,然其本缘于冲气上逆。冲脉上隶阳明,下连肾经,“少阴肾虚,其气化不能闭藏以收摄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阳明胃虚,其气化不能下行以镇安冲气,则冲气亦易于上干;冲中之气既上干,冲中之血自随之上逆,此倒经所由来也”。(上,352)
张氏以仲景麦门冬汤加味治之,取半夏降胃安冲,因半夏禀秋金收降之性,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山药补肾敛冲,冲中之气安其故宅,冲中之血自不上逆;更以芍药、桃仁、丹参开其下行之路,使冲中之血得循故道,倒经自止。
妊娠恶阻,张氏以“其冲气、胃气皆上逆”(上,355),用安胃饮治之。方中半夏辛温下行,为降逆止呕之主药,“代赭石压力最雄,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上,29)半夏赭石二药,张氏视为降逆平冲之要药,凡冲气上逆之呕吐、倒经、吐血、咳喘、呃逆、痰饮、中风等皆用之,这是张氏用药的一个特点。
3.补虚固冲
补虚固冲法主要用于冲任滑脱之崩漏、带下证。张氏云:“女子血崩,因肾脏气化不固,而冲任滑脱也。”(中,484)治以固冲汤。方以白术、黄芪益气健脾而摄血,山萸肉、白芍补肝肾而收敛元气,煅龙骨、煅牡蛎、茜草、海螵蛸、五倍子、棕榈炭固涩滑脱以止血。该方补涩并用、标本相兼,止血固脱之力甚雄,诚治血崩佳方。安冲汤与固冲汤,多有相同之处,安冲汤所治者缓,固冲汤所治者急。
大气下陷亦可致冲胃之气上逆,盖“人之大气,原能斡旋全身,为诸气之纲领……能运转胃气使之下降”,用倒经者,主以升陷汤,补虚即可降冲;气陷而冲任不固崩漏者,亦以此方主之。
4.活血调冲
冲为血海,乃气血运行之要冲。“若经期产后,风邪外侵,或情志内伤;或任重闪跌,或用药失宜,致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凝结于冲任之中……渐积而为癥瘕矣。”(中,481)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脏腑失却濡养,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证虽似虚,然根蒂在于血瘀气滞,理冲汤、丸即为此而设。功能扶正祛邪,消瘀行滞,活血调冲。
二、善调脾肾
1.血枯经闭首重脾胃
女子血枯不月,俗以通经破血法治之,往往病未除而正已伤;或具劳热之征,复又滋阴退蒸,阴未复而脾已败。张氏从脾胃入手,以资生汤及资生通脉汤治之。张氏调脾胃,兼蓄东垣、香岩之长,以山药滋脾阴,以白术益胃阳,刚柔相济,润燥并举,更加鸡内金健胃化食消积,二方皆举为主将,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2.胎元不固,补肾安冲
前贤安胎,丹溪以产前多热,谓“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秦天一曰“胎前大约以凉血顺气为主”;陈修园则笃信热药始能安胎;陈自明云:“滑胎多是气血不足。”张氏则主张滑胎从肾论治,曰:“男生女育,皆赖肾脏作强”,“肾旺自能荫胎也。”立寿胎丸,以菟丝子强腰壮肾为君,辅以寄生、川续断、阿胶益肾荫胎。笔者以此方治疗习惯性流产15例,皆愈。
三、不囿旧说,别具只眼
1.论寒热往来,别开生面
妇人寒热往来,医家多以邪在少阳或热入血室论之,主以小柴胡汤。张氏补前人之未备,又提出了寒热往来的四种原因,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气郁寒热往来。张氏云:“妇女性多忧思,以致脏腑经络多有郁结闭塞之处,阻遏阳气不能外达……于是周身之寒作矣;迨阳气蓄极;终当愤发……热又由兹而生”(上,339),治当疏肝解郁。
肝虚而作寒热。肝胆同气,脏腑相依。胆为阴阳出入之枢,胆病则枢机不利,阴阳出入乖戾而寒热往来;肝为阴尽阳生之脏,肝虚则升降失序,阴阳不相顺接,寒热胜复。故张氏云:“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在来。”(上,27)张氏重用山萸肉敛肝补肝治之。
大气下陷而寒热。张氏云:“初陷之时,阳气郁而不畅则作寒;既陷之后,阳气蓄而欲宣则作热。”(上,156)。此证若不识病源,误为气郁而开之,其剧者呼吸将停;误为气逆而降之,则陷者益陷,当以升陷汤升举大气。
癥瘕阻塞而寒热。“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若气机被癥瘕所阻,则阴阳升降乖戾。阳气不升,则阴气转而乘之则寒;阳郁蓄极而伸则热。故张氏云:“有经闭结为癥瘕,阻塞气化作寒热者可用理冲汤。”(上,339)调其阴阳,破其癥瘕,气血通畅,寒热自除。
张氏论妇人寒热,皆从气机升降出入着眼,或邪阻而气化不利,或正虚无力气化,皆可使阴阳升降失调而作寒热。故治有调气解郁、活血破癥、扶正升陷、补肝升阳等法。推而广之,凡邪阻、正虚而升降失常者,皆可致寒热交作,当审因论治,务在调畅气机,升降出入畅达,寒热自除,不可拘于少阳一证。
2.胎前产后,不囿旧说
俗曰产后宜温,周学霆《三指禅》云:“温补二字,在产后极为稳当,其于证之虚寒者,固不外肉桂、干姜;即证之大热者,亦不离肉桂干姜。”此说一出遂视产后当温为定律。张氏不囿旧说,曰:“产后忌凉,而温热入阳明腑后,又必用寒凉方解。”(上,360)制滋阴清胃汤,重用玄参;热甚者,白虎汤亦在所不忌,甚至石膏用至数两。
产前宜凉,然确有寒者,热药不避。附子于产前,当用则用,毫不苟循,一例附子用至5钱,母儿无恙。
赭石《别录》称其堕胎,张氏恒用其镇冲降逆治恶阻,认为赭石毫无破血之性,其重坠之力亦由上逆之气当之,非人当之。故3月以前之胎用之不避。
张氏创妇科方17首,构思精巧,不乏新意,尤其发挥冲脉理论,卓然一帜。
痛证有冷痛、灼热痛、隐痛、胀痛、刺痛、阵痛、抽痛(掣痛)、坠痛、吊痛(牵引痛)、剧痛(绞痛)、㽲痛(绵绵作痛)以及小腹痛、少腹痛、时痛时止等轻重缓急不同性质的疼痛。
所不同者,“妇人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气机。肝气郁结易滞,不通则痛;或因血瘀阻络,瘀阻胞宫、胞脉而作痛。痛证的病因,一般分为寒热两大类。寒则收引拘急,热则红肿壅滞,都可引起疼痛或胀痛,但以寒痛比较多见。而寒痛中又以寒凝气滞或气滞血瘀为多见。
妇科痛证的治疗,在妇女以血为主和以肝为先天的理论指导下,重在养血柔肝,疏泄肝气,通利血脉的法则为主。现将妇科经、带、胎、产、杂病中的痛证其辨证论治特点分述如下:
一、月经病的痛证
月经病的痛证,以经行腹痛为常见,月经期来潮和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为其主证,严重者可见腹部剧痛而致昏厥等症。临床观察,本病以虚中夹实者多见,如寒湿搏于冲任而作痛,或血虚气滞化热而作痛。
认为寒因痛证的特征是小腹冷痛,或两侧少腹抽痛,以及少腹坠痛、酸痛、绞痛,舌质淡,脉迟缓,或弦细。
热因痛经的特征是小腹胀痛,腹内觉热,舌质红,脉弦或弦数。
治疗方法,如因感受寒湿者,治以温经散寒法,采用温经散寒汤,药用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胡芦巴、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叶等十二味。
按: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
《神农本草经》指出:“治女子风寒在子宫。”
《本草纲目》说:“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
胡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阳,逐寒湿的功用,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镇痛的作用。
并可根据其受寒的轻重,疼痛的缓急,兼症的主次加减应用。
如受寒重者,加吴茱萸、桂枝之类;
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
若属热因痛经,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化热,以致火郁血热,阻于冲任二脉而作痛。
实证者,多见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伴有乳房胀痛,或乳头痛,苔薄、脉沉弦。治以和血疏肝,理气止痛法。采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败酱草。
虚证者,多见经行腹痛绵绵,或经后腹痛不止,舌质暗红,脉弦细带数。治以养血疏肝,清热止痛法。采用红酱金灵四物汤。药用四物汤加红藤、败酱草、金铃子、五灵脂、乳香、没药等十味。
上述二方之止痛特点在于败酱草,李时珍曾说:“败酱草治血气心腹痛……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再配以红藤之清热消肿,五灵脂之散瘀止痛,用于治疗热因痛经有明显的疗效。
经行头痛,又称经临头痛。有经前经后头痛之别。其痛在头额或两太阳处,轻微的胀痛,或头顶痛,甚则头额角剧烈疼痛,连及脑后。
本病实证多属肝阳偏亢,化风上扰巅顶所致。《难经·四十七难》:“人头者,诸阳之会也。”惟风可到,必其肝阳气盛,则头脑为之疼痛。肝为藏血之脏,肝体阴而用阳。由于肝血以供养经血,以致肝阴见衰,则肝用(阳)必有所偏盛,于是化为风阳而上升,而致经行头痛。
虚证多属阴阳两虚,水不涵木所致,其痛在脑后,脑后为督脉经所过,证属肝肾两亏,督脉经虚。督脉属肾,肾生髓,上行入脑,正如《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于别项。”又见《素问·奇经论》:“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故经行头痛,以经前痛者,多属肝经风阳上亢;经后痛者,多属肝肾虚损,水不涵木。
治疗方法,经行头痛属于肝阳上亢,或伴血压偏高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应治以平肝潜阳,或清肝泻火法。采用天麻钩藤饮。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
肝火偏亢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苦丁茶,甚则加用羚羊粉,或重用水牛角,山羊角亦佳。
如属肝肾两亏,头痛连及脑后者,治以滋肾柔肝,熄风止痛法。方用杞菊地黄丸(改用汤剂)合石楠白芷苦丁茶汤。药用生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石楠叶、白芷、苦丁茶。
此为笔者经验方,用石楠叶之苦辛入肝肾二经,有祛风止痛之功,专治头风头痛,配以苦丁茶之甘苦性凉,有散风热、清头目的作用,两药合用,从而起到调理阴阳,平肝止痛之效。
有于经前或经适来时头痛者,病因瘀血内阻,引起冲任二脉失调,血流不畅,络脉壅滞,上至清窍不清,多见偏头痛,痛如锥刺,经畅行则头痛减轻以致消失,舌边瘀斑,脉弦紧,治以活血化瘀、疏肝止痛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生白芷、蔓荆子。
经期乳房胀痛,乳头痛症。一般在经前,两侧乳房胀痛,甚则结块。兼有乳头痛,或乳头作痒,经后消失,周而复始。从经络的循行,乳房属胃,乳头属肝。
如因血脉不和,或肝血不足,则肝气不得疏泄,下达冲任,而反上逆,故于经期前乳房胀痛和乳头痛。治以和胃通络,疏肝理气,则其痛自除,可用逍遥散为主方加减。
如见乳房肿胀甚者,加全瓜蒌、蒲公英、薜荔果、路路通之品;
乳头痛、或刺痛不能近衣者,加丹皮、王不留行、地龙;
乳头作痒者,加服龙胆泻肝丸有效。其中薜荔果即木馒头,本品酸平,有温阳补精,活血消肿和通乳的作用,故有直通乳房,消散胀痛的特效。
经行腰痛,症见经临环腰痛,经后消失,也有经停后带多,而继见腰痛。病因为肝肾不足。腰为肾之府、肝气不得下达,带脉拘急。带脉系于腰脐之间,环腰一周,宜驰缓不宜拘急,急则引起腰痛,俯仰不便。
治以补肾和肝,缓带脉之急。方用傅氏宽带汤:药用白术、巴戟、补骨脂、人参、麦冬、杜仲、熟地、苁蓉、白芍、当归、五味子、莲子等。利腰脐之间气,重在补益肾阴肾阳。健脾缓肝,则带脉通利而腰痛亦平,为本方用药之特点。
其他如经行身痛,治以养血活血,散寒通络法,补之以景岳舒筋汤,疏之以蠲痹汤。
经行口舌碎痛,名曰经行口疳,有属心火、胃火之不同。心火旺者,治以养阴清心法,方用清心莲子饮加马勃;胃火炽者,治以滋阴清胃,方用玉女煎加大青叶。均可外用野蔷薇花、野菊花适量泡汤漱口,外抹锡类散或珠黄散。
经行足跟痛者,多因肾亏骨弱,方用景岳大补元煎为主方。如属肾阴亏者,加龟板、牛膝;肾阳亏者,加金狗脊、鹿角霜。经行肛门坠痛者,为肠中热结肿胀,方用东垣润肠汤加红藤、七叶一枝花,以解肠中热结。
经行吊阴痛者,以经产妇和更年期的妇女多见,为冲任之脉衰,肝脉络阴器,肝血不足,气失疏泄所致,方用金铃子散加鸡血藤、制首乌、小茴香、蛇床子,以养肝血,疏肝气,络脉濡润,其痛自止。
若为输卵管结扎后所引起的,自觉阴道内吊感者,重在温养肾精,方用河间地黄饮子加鹿角霜(胶)、紫石英、菟丝子、韭菜子、川椒之品,或加用淡菜、海参、鲍鱼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肾补精,通补奇经,故《温病条辨》保胎论中有通补奇经丸一方甚佳。
二、带下病的痛证
症见带下增多,带色黄白相杂,或赤白带,或脓样带。伴有小腹隐痛或坠痛,腰骶酸痛,即今称为急、慢性子宫颈炎。
经妇科检查确诊以后,进行中药治疗。对慢性子宫颈炎者,治以清热化湿,凉血止带法。
采用完带汤加马鞭草、土茯苓、白芷炭。笔者常配用马鞭草以活血化瘀,利湿止带,必要时配合外用药,以加快治愈。
急性子宫颈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大都于产后或子宫颈损伤后感染所致。笔者认为本病为湿热或湿火蕴聚,损伤带脉、任脉。
急性发作时,治以清热解毒、化湿止带。采用马鞭蒲丁汤,药用马鞭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黄柏、知母、白薇、乌贼骨。
急慢性盆腔炎,多见白带增多,下腹部疼痛,或剧痛拒按,以及月经失调。急性发作者,症见发热为主,带下色黄,或有臭味,或呈脓带。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方用银翘红酱解毒汤。药用金银花、连翘、山栀以清热解毒;红藤、丹皮、赤芍、桃仁、苡仁以清营化瘀;败酱草、延胡索、金铃子之止痛。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者迁延而成。本病常在经期前后,症见少腹一侧或两侧隐痛或胀痛,白带增多,兼有结为癥瘕之疾。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瘀化则带止。方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伴有癥瘕者,方用《金匮》桂枝茯苓丸。以上均为临床常用而有效之方剂。
三、妊娠病的痛证
妊娠痛证,主要为妊娠腹痛。由于肾气不足,脾虚气滞。所谓腹乃脾之分野,脾肾阳虚,则温运失常,以致脾气内阻,胎气不安,故见妊娠腹痛,轻者一阵隐痛,重者腹中㽲痛。舌质淡白,脉沉细,或细弦。治以补脾安胎,顺气止痛法。方用《金匮》当归芍药散。
笔者常用东垣乌药汤。药用当归、甘草、乌药、木香、香附加生白术、桑寄生。本方用乌药为君,入脾肾以顺气止痛,再加白术、寄生以安胎元。妊娠腹痛,如因内热而引起者,采用景岳泰山磐石散;因气郁者,加青皮以疏肝气。以上均为治疗妊娠腹痛之良方。
四、产后病的痛证
产后痛证,又称“儿枕痛”,分娩后,由于子宫收缩而引起的下腹疼痛,或产时失血较多,胞宫失养所致。症见腹痛隐隐,其痛喜按,按之痛缓。治以养血止痛法。方用《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以温阳润燥。兼见瘀血者,加失笑散。
若因恶露不下,少腹疼痛拒按者,用生化汤以祛瘀止痛。
产后身痛,是指产后气血不足,或因感受风寒引起,症见周身肢节疼痛,屈伸不利,手足发冷,苔薄、脉濡细。治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法。方用《良方》趁痛散加鸡血藤、秦艽以濡润筋脉之气。
此外,如妇科手术后肠胀气而腹部胀痛者,可由扶正理气汤,药用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枳壳、青木香、厚朴、大黄以养正祛邪。
肠梗阻或严重肠胀气者,方用粘连松解汤,药用大黄、枳壳、厚朴、芒硝、桃仁、炒莱菔子,木香、赤芍。以上二方服后,均有缓解疼痛的疗效。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