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冰箱14年的缺点(海尔冰箱目前最长使用了多少年)

海尔冰箱14年的缺点(海尔冰箱目前最长使用了多少年)

首页家电维修冰箱更新时间:2021-12-19 00:07:04

“海尔”,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一个连续12年能够稳居欧睿国际世界家第一的品牌,其子公司“海尔智家”更是在《财富》杂志上,位列世界五百强,也是《财富》最看好的公司之一。

“海尔”作为一个在家电领域的年轻品牌,为什么能有今天的成就呢?这都离不开它的CEO张瑞敏,就是这个男人,带领着这一家叫做“海尔”的一个小厂家,让它变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企业。

这其中的历程可谓是坎坷,张瑞敏创业30年,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如今的海尔,不止止是一家家电品牌,更是在全球领域中,第一个创立生态品牌的企业。

砸毁了机器,却浇筑了信誉

任何一个企业的崛起,都是一场机遇,海尔也不例外。1984年3月,三十五岁的张瑞敏成为了青岛的一家家用电器工业公司的总经理,他成为总经理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引进技术。

因为张瑞敏知道,当时中国的电器行业,大多数高精尖技术还是掌握在一些大品牌和外国牌子手里的。而海尔(当时还是青岛冰箱总厂)的一个小厂子,生产出的家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而他也早早地就清楚了“名牌”两个字的重要性,因为大家去了家电城,更愿意买“松下”“飞利浦”“西门子”等品牌的电器,当时的青岛冰箱一度陷入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局面,每年都在不断地亏损,累积下来已经达到147万。然而,就算是引进了国外的生产技术,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因素在里面。

总有一些技术上的细节,在引进的时候会被对方忽略,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青岛冰箱厂家(海尔前身)生产的冰箱总是有问题。

这个问题是这样发现的,1985年,张瑞敏的一个朋友得知张瑞敏做了一家冰箱厂家的总经理,便想以“员工价”拿一台冰箱用。可是,到了厂子里之后,左挑右选,才带走了一台“勉勉强强”的冰箱。

为什么呢?原来啊,当时哪里摆着四百多台冰箱,但是有五分之一的冰箱都是有问题的,足足有76台,这76台冰箱,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虽然不影响冰箱的正常使用,但是也会影响使用的心情。

张瑞敏发现这个问题之后,便马上召集生产冰箱的员工,问大家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很多员工自己也很清楚,这些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尽量去减少,只是觉得没有多费心思去做。

于是,当时有很多人都提出了:不影响使用,便以“员工价”低价处理给员工,或者找员工亲戚朋友们来购买。谁知,张瑞敏一听这个话,就怒了。

当时,一台冰箱可谓是“奢侈品”800元的价格,这个价格在如今看来并不多,但是在1985年,那可是于一个普通职工两年的工资,平常人家里,根本就买不起冰箱。

若是以高价钱,买了这样的劣质冰箱回去,虽然不会影响使用,但是也会有人说不好用,一传十,十传百,如此以往,青岛冰箱还有活路吗?

张瑞敏当即,拿起一把大锤,在所有的员工面前砸毁了一台有问题的冰箱。员工们顿时目瞪口呆,不明白,为什么经理要发这么大的火,不就是几台不影响使用的“等外品”冰箱吗?

张瑞敏砸完又说:“你们是自己砸,还是我一个人砸?”大家纷纷走上前来,想要拦着张瑞敏。口中说着这样损失太大,只是一点小问题而已,不碍事的。而张瑞敏听了以后,义正严词地说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好,员工也好,甚至普通的群众也都是这样认为的。我们把我们生产的东西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甚至还有一些等外品。咱们把合格品努力地卖给外国人,自己国家的人花高价钱才能买到一个二等品。

三等品拿出去卖也就够丢自己的脸了,你们现在还要拿这些残次品去卖,怎么了,中国人天生就要比外国人低一等吗?

受外国人压迫的日子早就过去了,我们没必要去自卑,没必要去卑躬屈膝地讨好别人,亏待了自己。这种观念让我们一直都亏待了自己的国人。

并且让我们开始懒惰,开始自暴自弃。从今往后,谁再生产这样的机器,谁就给我亲自砸了,只有这样,你们才会知道心疼,心疼了,你们才会长记性,才不会继续生产这样的东西出来。”张瑞敏这样说着,就亲自带人,砸了这76台有问题的冰箱。

众人一边砸,一边心中暗暗发誓,以后绝不生产这样的冰箱。后来张瑞敏又规定;以后海尔的电器,绝对不规定什么品质等级,只要不合格,一律砸掉。

谁生产的,就谁。张瑞敏砸冰箱的事例,很快就被周边的居民知道了,之后当地的电视台、报纸也争相报道此事,很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电器厂砸冰箱的事被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这个负债累累的小电器厂,突然间活了起来,就是因为这样的信誉,让很多人又重新开始相信,我们自己的电器厂家,也能生产好用的电器出来,让我们使用。

之后的几年之中,“海尔”这个牌子开始被人们渐渐熟知,并且,张瑞敏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要做好质量的初心,“如何从我做起,提高品质质量”的口号,也一直坚守在每一位员工的心里。

直到1988年,“海尔”冰箱,在张瑞敏的带领下,终于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属于电冰箱的金质奖章,这是对于“海尔”质量的肯定,这也给我国的电器行业树立了一个榜样。

因为,在长期的“中国制造”品质不好的阴影下,我们的产品好像被打上了劣质品的标签。这不止只是外国人对于我们的刻板印象,我们自己的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而这样一块金质奖章,无疑是对这样的鄙视,给出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而我们制造业的腰杆,也慢慢地直了起来。随后“海尔”也成为了国内电器行业的领头羊。

在1990年,张瑞敏的企业管理方式,前瞻性的眼光和战略都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也斩获了国家颁发的对于企业的“金马奖”,同年,张瑞敏也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国家质量管理奖”。

这些奖项对于张瑞敏个人来说,对他管理的肯定,对于“海尔”来说,这是对“质量”的肯定。另一方面,其它企业也开始争相模仿这样的企业管理方式。张瑞敏的战略,给中国的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张瑞敏的“海尔”发展战略

之后的一年,也就是1991年的12月,张瑞敏正式地成立了“海尔集团”,他担任“海尔”集团的总裁,并且在同时制订了第二个发展战略,在保证品质之后,“海尔”要走“多元化”路线。

而“多元化战略”也成了“海尔”的主要竞争核心力量。张瑞敏提出,“海尔”是用“冰箱”打开了市场,但是“海尔”不能只生产冰箱,还要有更多的选择让客户能够信任“海尔”。

不单单是商品生产的多元化,“海尔”还要发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止满足于一台电器的核心和组装,更加要实现从外壳到零部件都“一体化”的生产。

因为这个理念,张瑞敏在1992年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同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在家电行业的工业园--青岛海尔工业园。并在1993年,上市“海尔”的股票。

而张瑞敏本人,也在企业发展的路上不断地提升自己,“吃”下原本的“红星电器”之后,他也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张瑞敏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1997年还登上了《亚洲周刊》并获得了当年的杰出华裔成就奖。次年,又被美国的哈佛大学邀请,讲述关于商业学术的经典案例“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紧接着,张瑞敏为“海尔”集团制订了第三个战略计划“国际化战略”。海尔要撕开国际市场的口子,终于,在1999年的4月30日这一天,“海尔”成功地走出了国门,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属于“海尔”自己的基地。

之后的十几年中,张瑞敏一直带领着“海尔”游走各国,也在多个国家让“海尔”站稳了脚跟。也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了“海尔”集团的中国力量。直到2012年,网络的发展速度迅猛,张瑞敏嗅到了“海尔”发展的又一个节点,这也就是“海尔”的第四个发展战略“网络化战略”。

大企业病,张瑞敏的“人单和一”

打开了网络市场,张瑞敏的企业越来越大,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企业越大,基层也就越多,这样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上层的命令到了下面,就变了味儿。

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企业病”。“海尔”在发展中也遇见了这个“大企业病”,而张瑞敏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提出了“人单和一”的理论和概念,那么“人单和一”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始终保持“人的价值第一”的理念,就是把员工和客户绑在一起,不由上级评定员工是否做得好,由客户来评定。这样就可以防止一线员工只知道跟着上级走,而忽略客户的弊端。

而这样的模式,可以让“海尔”走得更远,并且能够通过受众客户,来观察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改正,这也就是“海尔”能自信发展的原因。而在“互联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海尔”也推出了“海尔智家”。

“海尔智家”也是“海尔”的第六个战略的产物,2019年12月26日提出的“生态品牌战略”就是“海尔”的第六个战略,这也是“人单和一”长期积累的一个产物。也可以说是“人单和一”积累起来的一次爆发。

这个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海尔”从一个家电品牌,走向一个家居系统。打造一个“海尔生态场景”,意思就是全屋的智能联动,实现管家式的享受。

直到2020年9月,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在北京正式发布。张瑞敏真地打造了一个只属于中国的智能生态品牌。一体式的智能服务,让用户从家居到家电都可以享受“保姆级”的待遇。“海尔智家”也成功跻身“世界500强”。

张瑞敏,一开始只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电器厂的经理,30年的创业历程,他带领着“海尔”一次次度过难关,又一次次“勇攀高峰”,引领了一个行业,也创造了一个时代。他创造了一个传奇的“海尔”,而他自己,更是一个传奇。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