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文化内涵(电饭煲的用途和它的特征)

电饭煲文化内涵(电饭煲的用途和它的特征)

首页家电维修电饭煲更新时间:2021-12-02 14:44:32

【摘要】

本文就二十年来电饭锅的发展,指出电子化发展中的温控技术,存在有温控盲区,而电子控制中的温度传感器,其控温精度尚不能给电子化的电饭锅以新的品质提升。

本文着重介绍了压力化的发展,在锅内表计压力4kPa以下发展出千帕锅,以其精准的压力控制替代现有的温度控制,把电饭锅的功能扩展及节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匚”式结构开创的电饭锅压力化中,又提出锅内表计压力4kPa~120kPa的百千帕锅,它是以动缝式螺牙结构,实现以器具自身的结构,来保障压力调节与压力释放的可靠性,它没有独立的压力释放装置,也无须合开盖到位装置,形成一代没有压力安全隐患,可以选调锅内烹饪压力的器具,成为电饭锅向压力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就此,本文还提出:在相关标准中,把现有需要安全装置的压力器具,列为Ⅰ类压力器具,而把无须压力安全装置的新品,作为Ⅱ类压力器具。

【关键词】:控温精度 压力化 千帕锅 百千帕锅 Ⅰ类压力器具 Ⅱ类压力器具

本人曾在《家电科技》杂志1994第2期撰文“电饭锅的发展”,那篇拙文是在1993年“匚”式结构发明专利所属压力电饭锅的产品样机,拓福电气锅在浙江临海试制成功后动笔的。文中描述了电饭锅向塑料化、电子化、压力化发展的趋势,强调了压力化的前景,迄今屈指一算已有二十载。

今天正值电饭锅压力化的另一分支,压力控制的高端产品相继问世,本人又以相同的题目、探讨相同的课题。

本着:“历史越久远,人的认识会越清晰”的哲理,探讨电饭锅压力化的发展,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回顾,最初的电饭锅向塑料化发展已大获成功,成功于外观的装饰和易于批量生产。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始自日本人的电饭锅电子化,则受制于温度传感器的误差及热惯性引起的温控滞后,导致锅内温度升至80℃后直至沸腾前,呈现温控盲区。

日本人只能致力于在这温控盲区前,宣扬控制在米粒的吸水和糖化上,该温控技术至今已经停滞几十年。

以温度传感器至加热器形成的反馈控制形式,所固有温控盲区是由:使用地海拔的沸点差、控制系统热惯性、温控误差(包括:传感器误差、温标误差、零点漂移等),诸多环节组成。

以现有技术在锅业中的应用现状来看,这一温控盲区,纵使是再精心地以程序控制辅佐,其结果也只能是:电子温控技术远不如压控技术。因此,我给电子电饭锅(产地俗称:方煲)归类于:“林黛玉”式产品,源于其电子温控不如磁钢温控电饭锅的有水与无水判别实用。

自从1955年日本人发明了电饭锅,并在1961年定型在磁钢温控结构上,该产品以其优秀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水平,历经几十年来电子温控式新产品的冲击,仍占据着电饭锅的主流市场,这更加证明了磁钢温控电饭锅的优秀之处。

这么多年来,我在高度评价日本人发明的磁钢温控电饭锅的同时,一直埋怨日本人把电饭锅的发展误导在仅限于电子温控上。

热衷于此的业内营销策划人,仍在以百折不饶的精神,诱导工程技术人员,致力于寻求以“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为手段,幻想提升温控技术在电饭锅中的应用。

岂不知,家电业内的温度测量仍局限在电工测量上,其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的理论值在±0.5℃范围,加上测量的系统误差则其温控精度在±1.0℃范围,再加上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环境温度影响、使用方法所产生的误差等因素,其温度控制的总误差在±3.0℃范围!

而要提升温控精度,引进热工测量温控技术,其必要条件之一是:双头测温热电偶的一头需要设置在物理冰点中,即蒸馏水的冰、水混合液中。

显然,在小家电应用中是难以满足物理冰点的要求的。难怪家电业的各个级别的计量传递中,少见热工测量技术应用。不仅如此,在家电标准中,多有2000米海拔以下适用的相关要求,作为液体加热器应该适应其中水的沸点温度,从100℃降低到约93℃的性能,而电饭锅及类似器具的现有技术中,磁钢温控式电饭锅相比电子温控电饭锅更能适应。以把烹饪温度控制在水的沸点温度上为准,才有电子电饭锅似林黛玉,不如磁钢丫环能干活的观点。

关于米饭烹饪中的β型淀粉转换为α型的问题,日本人四十年前就知道,在110℃的烹饪温度下,可以使得大米中的β型淀粉完全转换为α型。然而,日本人的电饭锅向压力化发展,一直停滞在采用排气限压上,在器具的压力控制结构上,没有丝毫进步,在烹饪多功能上的进展,也仅限于商业文化的层面。

电饭锅的压力化的讨论,以器具的结构形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压力锅的结构发展而来,第二类是从电饭锅的结构发展而来。为方便讨论,本文把第一类称作电热压力锅,第二类称作压力电饭锅。

在我国,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间,电热压力锅的产品开始面市,那是把压力锅直接坐在电热盘上的一种产品,当年在广东叫电压力锅,显然,这种电压力锅带着压力锅高强度、多保险的全部缺陷,并带着与磁钢温控器组合的缺陷,进入电饭锅的替代市场,仅仅几年间就销声匿迹了。

自从1991年的“匚”式结构发明专利,把弹性元件引进电饭锅的结构,实现反馈式压力控制,获得压力电饭锅产品后,电饭锅压力化揭开了新的篇章。

其重要性在于:除温度控制、排气限压、必需有独立的压力锅之外,还避开了高强度、多保险这类压力安全的束缚,开辟了压力控制方法,来丰富现有技术。

在烹饪米饭的口感、营养保存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而在烹饪多功能方面,比现有电饭锅有明显的优势,在节能上同样有着大幅度的技术进步。

然而,“匚”式结构的发明专利,遭到肆意侵权、涉嫌侵权、粗制滥造,并且受到压力锅的高强度、多保险等顽疾的误导,把原本一个好端端的电饭锅压力化产品——压力电饭锅,劣变为多保险的电压力锅产品,至今爆锅不断,据统计,电压力锅的爆锅率远远高于压力锅的万分之四点二的爆锅率,这是“匚”式结构的悲哀。看来,“匚”式结构生不逢时呀!

期间随时都会有不明真相的好心人,把我说成是那个爆锅不断的电压力锅的发明人,使得我真的很无奈!爆锅不断的现有电压力锅已被写入IEC相关标准的差异化方案中……所述的电压力锅应该不是电饭锅压力化发展的最佳,电饭锅压力化的产品也不应该叫电压力锅,而是应该按照:轻工部(90)轻质字第31号文下达的制定“压力电饭锅”的国标任务书的命名,以名称区别电饭锅压力化产品(家电口标准)和压力锅电器化产品(五金口标准)。据说相关电压力锅标准从开始立项,到现在历经十多年,成为我国标准起草之最。我深深地体会到: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与质量水准,影响、误导着电饭锅压力化产品的发展。

标准

电饭锅压力化进程离不开相关标准,最初是参照压力锅的相关标准,遗憾的是各个国家的压力锅相关标准,均以高强度、多保险等强制措施,来确保压力锅产品的使用安全。

而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进压力锅产品后,至今爆锅不断的客观存在,表明压力锅的现行标准(GB13623)亟待改写。

本人1993年开始实施“匚”式结构时,走访相关部门的结果,只有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拿出文件支持我,才得以把压力承载结构的安全强度设计,选在最高工作压力的1.5~2.0倍之间。

此后,经过我与浙江快乐电器公司的合作,电饭锅压力化产品——拓福电气锅得以问世,并顺利通过家电口和五金口两个国家级检测单位的检测后进入市场。

近年来,电饭锅压力化产品的另一分支——锅内表计压力1kPa的“千帕锅”产品在广东问世,通过“顺德家博会”参展和认证,得到了更多的业内同行的关注和期待。

其中,由顺德世悦永鑫公司首次推出的“电磁千帕锅”,其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kPa Cooker,也可简称为:EM千帕锅。它是在我国电饭锅、电磁炉两大工业基础上,汽动结构专利技术应用的初级产品。

千帕锅以汽动结构自身的结构实现压力控制,不但没有温控盲区,而且还能在水的沸点以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它与现有国产属于常压产品的电磁电饭锅包括国外的同类产品相较,压力控制式的电磁千帕锅,表现出诸多值得赞许的亮点,作为电饭锅发展的一个分支,有着明显的优势。

最近,电饭锅压力化产品的还有一分支——锅内表计压力0~120kPa的“百千帕锅”产品,正在广东中山市试产,该产品彻底摆脱了“压力安全装置”所固有的压力安全隐患,实现以自身的动缝螺牙结构,既具有良好的压力控制性能,又杜绝了压力失控的可能,在此基础上,该产品同时具备了选调锅内压力及开盖方便的技术进步。

展望

在研发千帕锅、百千帕锅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压力控制方式,选择锅内表计压力从1kPa到120kPa,涉及到消除温控盲区,还涉及到存在300多年压力锅的压力安全隐患。通过合理地设计压力控制、压力承载结构与电磁加热技术的融洽对接,其结果使得我满怀信心地选择了Ⅱ类器具,使得产品具有无须接地保护的电气安全性能,且彻底消除了压力安全隐患。

国标中Ⅱ类器具的条款,使我联想到:压力器具也可以设立Ⅱ类压力器具,以便区分:以多重压力释放装置的Ⅰ类压力器具,和以自身具有的不可堵塞的溢泄泄放压力功能的Ⅱ类压力器具。

展望Ⅱ类压力器具应该是把压力释放与压力调节合一,没有压力失控的器具。

现有涉及电热压力烹饪器具的检验标准,仅以液体加热器为依据,尚缺乏对于压力控制安全的焦点“堵塞与否”形成有效的规范。

考量压力器具的堵塞性,Ⅰ类压力器具的检验标准可以“满锅煮国标粥烧干为止”制定器具的堵塞安全规范;而Ⅱ类压力器具的检验标准可以“满锅紫菜汤烧干为止”制定器具的堵塞安全规范,这里把国标粥、紫菜汤与电气的绝缘电压相对应具有实用性。

以此,Ⅱ类压力器具仅须把住验证堵塞性能这一关,就能经得起以最不利原则所构成的压力安全检验,杜绝压力安全隐患。

当然,杜绝压力泄放所带来的导电污染等条款不可或缺。可见,这样的Ⅱ类压力器具,才是真正符合“不得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摘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要求的产品,而Ⅰ类压力器具可作为过渡产品暂时保留的理由,在于它较之高强度、多保险的现有压力锅标准,还是进步得多。在使用压力Ⅰ类器具时,需要有前提条件:维护压力泄放装置、不作易产生堵塞的食物、正确操作(如合开盖)等,看来,使用Ⅰ类压力器具不得马虎。这与电器中的Ⅰ类器具的电源及地线等必须符合标准相对应。业内有识之士,已经看到:百千帕锅产品的问世,既是电饭锅压力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压力锅、电压力锅产品爆锅不断给出的市场机遇。

期待

电饭锅产品五十年来,其控制技术仍在温度控制技术中徘徊。电饭锅的压力化进程历经二十几年,在家电迅猛发展的时代,可谓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多保险的电压力锅充满市场的今天,我还是寄予希望实现Ⅱ类压力器具——压力电饭锅产品的梦想,祝愿一个无须压力安全装置的Ⅱ类压力器具产品早日面市。

参考文献:

《拓福电气锅的压力释放技术》

《回顾拓福电气锅的压力调节技术》

《0.3℃--电热烹饪器具的新温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