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排气孔冒水出来(电饭煲排气阀为什么流水特别大)

电饭煲排气孔冒水出来(电饭煲排气阀为什么流水特别大)

首页家电维修电饭煲更新时间:2022-05-01 09:33:43

俯瞰大瑶山,莽莽林海一望无际。沟通南北的大瑶山隧道静静地躺在这里,迎来送往。大瑶山所在山区地势险峻,水文复杂,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一群“守隧人”,30多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大瑶山隧道的安全畅通。

7月29日,湖南省委网信办和中国铁路广州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发现最美铁路·揭秘百年粤汉铁路”活动持续进行,记者来到了大瑶山隧道。

1987年5月6日,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亲临现场祝贺。1988年,第一列火车呼啸着通过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5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被列为世界第十大双线铁路隧道之一,打破了中国长期因技术条件限制不能修建超过10千米长大隧道的“禁区”,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据了解,大瑶山隧道的建成,使当时京广铁路通过能力提高了1.8倍。而单线改双线,列车运行速度也由50公里每小时提高到100公里每小时。

大瑶山隧道穿越断裂带,断层处常年往外冒水,尤其是8号、9号断层最为严重。为确保列车安全,1990年开始安排了20名职工在断层处轮流看守。

1990年4月,25岁的胡国建来到大瑶山,住的是黄泥房,冬天用煤烧水,洗澡要排队打水。没有文娱设施,没有电视,一张过期报纸几乎被翻烂了。

胡国建所负责的工区要负责隧道南段9.6公里,胡国建和副工长带队分两头检查,每人要检查3个单程,徒步20多公里。

“进隧道里作业,要带着手电筒、喇叭,背着电话机、水壶、电饭煲,单程步行7公里。午饭只能在隧道里解决。我们每个月要穿坏一双特制的电工胶鞋。”胡国建的工友刘福胜说,“现在,每天开车从服务隧道进入作业点,不用那么苦熬了。”

有两次大事,胡国建仍然清晰记得。一次是2006年7月涨大水,大瑶山隧道9号道床全部被淹没。刚当工长不久的他带着几十名工友进入隧道参加抢险。从7月15日14时进入隧道,在隧道深处吃住了11天。当时交通、通信中断,家人10多天联系不上他,急得直哭。“我是被人抬出隧道的。在隧道里,没有阳光,阴暗潮湿,每天吃的都是单调的甜食。虽然已经做好了保护措施,但被抬出隧道的那一刻,我还是感到很不适应。”胡国建和记者回忆起那艰苦的岁月,依旧感慨万分。

2013年8月,又遇到大水,胡国建带着工友在隧道里守了五六天,每天吃八宝粥吃得反胃。这一年,隧道里一直涌沙,胡国建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在隧道里待上四五天。“这在我印象里是最辛苦的一年。”胡国建说。

“我们的应急措施是以死守为主。以前,睡隧道是家常便饭。如今,我们在隧道里装了16个摄像头,告别了过去睡隧道的日子。今年,我还没在隧道里睡过呢。”说起技术的发展,胡国建很欣慰。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瑶山服务隧道直接修到了9号断层附近,涌沙涌水通过暗渠直接排到服务隧道下水道流出,有效避免了涨大水,隧道内线路被淹的危险情况。

作业的环境,生活的环境,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好,但守隧人肩上的担子,丝毫没有减轻。如今,平常每天通过大瑶山隧道的火车有300趟,而春运期间每天接近500趟,平均3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

日常的巡视,泥沙清理的工作日复一日的进行着,安全的压力仍然很大。虽然装了摄像头,但守隧人也要24小时监控隧道内情况。

“我们在大瑶山里守护隧道,就是为了列车能够安全通过,南来北往的旅客能够平安出行,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大瑶南桥隧养修工区副工长付吉林说,从1990年进入大瑶山隧道,付吉林在这里度过了整整31个春秋。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通讯员陆省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