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讲清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法辨识安全风险
工作危害分析法的定义
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为(JHA),Job Hazard Analyses的简称,是一种辨识安全危险的方法,目前欧美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作业安全分析与控制的管理工具。把一项工作分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分析人、任务、工具、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事故未发生之间辨识出未得到控制的危险因素,以帮助员工认识危险,并逐步消除、减少危险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因此有时候把JHA又称作JSA,Job Safety Analyses 工作安全分析。
实施步骤
忽略成立组织等相关内容。
第一步:作业活动的划分
其实就是确定风险点,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
(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2)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
第二步:划分作业步骤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 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注意,划分的作业步骤不能过粗,但过细也不胜繁琐,能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电器使用说明书中对电器使用方法的说明可供借鉴。
作业步骤简单地用几个字描述清楚即可,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三步:危害辨识
对于每一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 给自己提出问题, 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含光、酸雾等等。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统观对这项作业所作的识别, 规定标准的安全工作步骤。 最终据此制定标准的安全操作程序。
1、识别各步骤潜在危害时,可以按下述问题提示清单提问。
a) 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
b) 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害因素?
c)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
d)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倒、绊倒或摔落?
e)从业人员是否可能因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
f)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
g) 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
h) 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害因素?
i) 是否存在照明问题?
j) 天气状况是否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
k) 存在产生有害辐射的可能吗?
l) 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物质?
m) 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
以上仅为举例,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还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做出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压力容器爆炸。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量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载体、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受伤害,当然也不能使他人受到伤害,不能使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受到损害。分析时不能仅分析作业人员工作不规范的危害,还要分析作业环境存在的潜在危害,客观存在的危害更为重要。工作不规范产生的危害和工作本身面临的危害都应识别出来。我们在作业时常常强调“三不伤害” ,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造成这三种伤害的危害。
第四步:安全控制措施的制定
对识别的危害制定控制与预防措施,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工程控制(能量隔离)
(2)行政管理
(3)PPE(个人防护)
(4)临时措施
第五步:评审
工作危害分析之后,经过评审,应进一步确定正确的作业步骤,制定此项作业的标准操作规程。
案例
下面这个案例由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编制,未作风险评价。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国外危害识别的思路。
通过下面这个案例,可以写出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如下:
1. 停车
(1) 即便轮胎瘪了,也要慢慢开车,离开道路,开到远离交通的地方。打开应急闪光灯提示过往司机,过往车辆就不会撞你;
(2) 选择坚实平整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用千斤顶将车顶起而不致于跑车;
(3) 刹车挂挡,在车轮的前后防止垫块,这些措施可以防止跑车。
2. 取备用轮胎和工具箱
为避免腰背扭伤,朝上转动备用轮胎,转至轮槽的正上位。站位尽可能靠近备用轮胎主体,并滑动备用轮胎,使轮胎靠近身体,搬出并滚至撒气轮胎处。
3. 撬下轮毂帽松下凸耳螺栓(螺帽)
(1) 稳定用力,慢慢撬下轮毂帽,防止轮毂帽崩出伤人;
(2) 使用恰当的长柄扳手,稳定用力,慢慢卸下凸耳螺栓(螺帽) 。这样扳手就不会滑动,伤不着你的关节了。
4. 如此往下编写 ,,
许多人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感到无从下手,只是简单地套用范本或在范本上直接改编,一天可以“编”出 30 多个风险分析表。这样编写的风险分析,恐怕连自己都搞不懂,怎么能让其他职工学习,更谈不上实现左侧管理,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编制风险分析表,主要是让操作工或维修工在工作中采取安全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风险分析表做好以后,一定要让职工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不然的话,再好的风险分析都不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注意事项
识别危险、危害因素的过程,实际上是检验我们平时工作中对危险、危害因素的认识是否正确、全面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员工对危险、危害因素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非常好的过程和平台。因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无论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么丰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那种对各种工艺、设备、电气、仪表都非常熟悉的人是几乎没有的,即使有这样的人,他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危险、危害因素一一识别出来。因此,在每次识别某一方面的危险、危害因素时,要鼓励某工种或对该方面有经验的人首先发言,然后请其他人对此作出肯定、否定、补充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在确定某一具体危险、危害因素时,要避免口语化,要力求用词准确、句子工整,尽力避免使用简略语句。识别某一方面的危险、危害因素往往需要多人进行反复讨论和推敲才能确定下来。
主要危害后果的描述比较简单, 也应有一定的顺序。 一般把最易发生的事故些在最前面,由最初发生的事故引发的次生事故依次排列,其他不易发生的事故附在后面。如先发生火灾事件再发生中毒事件的事故,主要危害后果排序为“ 1. 火灾; 2. 中毒”;若在处理中毒事件时发生火灾事故,主要危害后果排序为“ 1. 中毒; 2. 火灾”,然后将触电、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等附在后面。
风险分析是检验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是否能消除、减弱现有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现有危险、危害因素在相对安全范围内及预防新的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有效方法,从一个单位的现有控制措施可判断其安全管理水平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按照危害—事件—控制措施的关系,针对每一种危害可能造成的事故,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有一定的顺序:先列出预防性措施,即防止危害导致事故发生的措施;再列出应急性措施,即事件一旦发生,防止发生造成人员、财产和环境方面事故的措施。为便于职工在工作中落实、采取现有控制措施,在排列预防性措施和应急性措施时,应注意都要从最简单、可行的措施开始,依次排列。
导致某一事故的危险、危害因素往往不止一个,每个危险、危害因素一般需要制定几条控制措施,同样,某一条控制措施也可能同时控制几个危险、危害因素,这样,就会出现同一条控制措施在一次风险分析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现象。为了便于操作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学习和掌握,针对某作业步骤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制定的控制措施,应按照危害—事件—控制措施的关系依次排列,重复出现的控制措施不应采取合并的方式。
制定控制措施时,应根据危险、危害因素来制定,语言描述要有针对性,内容要符合本单位实际,用词一定要准确,让人一看就知道应该怎样做,尽力避免使用简略语句或模糊词和模糊句子。如“未按机泵操作规程进行盘车,泵轴受应力过大”是造成某一事故的危险危害因素,相应制定的控制措施有:根据机泵操作规程,起动泵前,应先用手盘车,使泵轴转动 2 周以上,扣好防护罩后,再启动泵。避免使用“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等不确定的句子。当然,有些控制措施不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述清楚,但也应让其他人看后知道执行什么标准或制度、规定,并能很快找到这些标准、制度进行查阅或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