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童年家家户户都有几把棕榈叶蒲扇。那时乡下还没有空调和电风扇。是一把把老式旧扇给炎热的夏天摇来丝丝惬意的凉风。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日子,怕热的人常常是手不离扇,因为扇子摇得是自然风,只要不怕手臂酸麻摇多长时间都不会对身体有碍,不像空调和电风扇体质弱的人时间扇久了就会生病。
那时夏天只要不下雨,吃过晚饭,父亲总会将一张竹床摆在屋外帐上蚊帐。母亲在蚊帐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说着从老一辈那儿听来的故事。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在树荫下草丛中飞舞,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树木释放出馥郁的清香。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等到一觉醒来发现躺在屋里自己的小床上。下半夜露水重,大人小孩淋了湿露水容易生病。所以每次我一睡熟父亲就将我抱进屋里。热醒了,母亲就拿起扇子轻轻对着我摇着,直到我又重新睡熟。
母亲说扇子姓摇,摇着扇子去邻里间串门拉呱(唠嗑)摇着摇着就忘记拿回来,有的还会给别人家的扇子摇回来。大多数都会物归原主。但也有小气的赖着就不给了。黑毛猪家家有,扇子的模样都一样很难分清谁家的。我们家的扇子母亲就用一些带颜色的布条将扇子边缘缝起来,这样既做了记号,扇子边缘包了一层布不容易炸边也就更耐用。
以前每逢过端午时,乡下小店或者集市上卖扇子的就多起来。因为端午节这一天未过门的儿媳或者出嫁的闺女来过端午,走时都要给一把扇子和一条毛巾(殷实图吉利的人家会给两把扇子和两条毛巾)。天热了毛巾擦擦汗,扇子能摇来舒适的凉风。拿着扇子走在路上的村姑小媳妇遇到熟人就会被招呼着,从婆家或者娘家过端午回来啊?一把不起眼的扇子做为节日赠送的礼品却让那时的端午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不像现在动辄都是红包,年和节的味儿都淡了。
那时夏天村子的老槐树下,吃过晚饭全是摇着扇子的纳凉人。孩子们在老槐树旁的晒场上嬉闹,热了跑到大人跟前扇一会,汗没了又接着去疯。乡里乡亲的聚在一起有唠不完的磕。记得有一个不爱摇扇子的懒汉,专门往人群里挤。四面八方都是摇扇子的人,他一边蹭着风,一边惬意的听拉呱,比从前的大地主还享受。那时人厚道淳朴都知道他在蹭风,人们只是善意的挤挤眼呶呶嘴谁也不去挑破。
那时候,孩子也常常用扇子来表示爱心孝敬父母。天热父母从外面干活回来累得满头大汗,家里姊妹多的孩子就拿着扇子抢着为父母扇风。年纪小的抢不到就哭,直到哥哥姐姐把扇子给他,拿着扇子的小不点摇不好把风都给扇歪了。父母的心都酥了(暖了)。现在手机空调将几代人都隔膜着,家里纵使有扇子也覆满灰尘的搁置着。
停电了,从空调屋出来的一家老小都在焦头烂额的找,找一把闲置多年的老式旧扇。找啊找,时光的旮旯里都找遍也不见它的踪迹。邻居阿婆摇着一把扇子来窜门。一家人目光一亮,仿佛那久远的时光又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