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制造电风扇的文字(描写一台老旧电风扇的句子)

形容制造电风扇的文字(描写一台老旧电风扇的句子)

首页家电维修电风扇更新时间:2022-01-21 17:23:57

  旧时的乡间,每到盛夏酷暑,一把结实耐用的老蒲扇是再寻常不过的物什,上了年纪的人几乎人手一把,须臾不离。老蒲扇,虽长相粗鄙,却轻盈耐用,是炎炎夏日农人手中的尤物,用“手不释扇”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赤日炎炎的夏日,家里来了客人,一落座,几乎是在端茶倒水的同时,主人就将老蒲扇递了过来,客人轻轻摇着蒲扇,徐徐的清风凉爽宜人,驱散一路风尘和一身劳累。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到热天,家庭主妇就从墙上取下往年的旧扇子,用抹布擦拭掉上面的灰尘,再找来针线和碎布头,缝补破损的扇边。不光旧扇子需要补,新买的扇子也得拾掇一番才更加结实耐用。村妇们嫌用竹篾编织的扇边针脚大、不结实,于是一针一针地为每把新扇子都包上一圈花边。再用烧红的铁丝在扇柄处钻个眼,穿上棉线、系成圆套,不用之时往墙上一挂,既可免遭挤压损坏,又便于随用随取。

  乡谚说“一扇在手,伏天无忧”。在那个没有空调、电风扇甚至连电都没通的乡村夏日里,无论是坐着还是走着,老头老太太们手里的扇子始终悠悠地摇着,一副气定神闲的悠哉和淡然。一把平常的老蒲扇,虽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但也不是说借就借的。“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扇子不值钱,管用两三年。要是有人借,趁早躲一边。”“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咱俩好,你热我也热。”这些散落在乡间押韵顺口的民谣算不上雅致,也未必能登上大雅之堂,却透着泥土的清新和朴实的韵味,因而被人们一代代传诵至今。

  一把轻盈质朴的老蒲扇,不仅能够扇风驱热,还融入了诸多的民间智慧,被巧妙地赋予了驱蚊、遮阳、挠痒、挡雨、垫座等多种用途,真可谓是“一扇在手,百事无忧”。譬如,驱蚊是老蒲扇的一个重要用途。在静谧安详的乡村夏夜,三三两两的农人们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即便有凉丝丝的风吹着,手里的老蒲扇仍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的庄稼人,身子周围烟雾缭绕,蚊子自然不敢接近,而那些村妇们则不停地挥舞着扇子,让蚊子无法在身上驻足停留。老辈人说,老蒲扇上有种特殊的气味,蚊子一闻到就会躲得远远的,即便扇子握在手里不动,蚊子也不敢靠近;闷热高温的桑拿天,啥都不干,也会热得汗流浃背,身上穿的褂子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些老人别出心裁,将老蒲扇的手柄别在后裤腰上,扇面高高地支篷起褂子,既避免了汗水洇湿褂子和脊背,又便于凉风畅通无阻地钻入衣衫;老蒲扇还是老人们随身携带的“痒痒挠”,脊梁上发痒了,将手中的扇子反转过来,手握着扇面,把一拃来长的扇柄伸进领口,在脊背上使劲挠上几个来回,便止住了痒;庄户人家向来节俭,一把老蒲扇用了多年,已经“少皮没毛”破旧不堪了,仍舍不得扔掉,顺手丢在灶房的土锅台上,生火做饭时可以用破扇子往土锅台的灶膛里扇风;旧时,凡是上了年纪的乡间男子一律剃成光头,酷暑夏日下地干活或者出门办事时,头顶必有麦秸草帽遮阳。而妇女,尤其是老太太们没有戴草帽的习惯,炎炎烈日下出门走路,她们通常会将手中的老蒲扇挡在眼前,用以遮阳;“夏天的天,小孩的脸”,雨说下就下,农人们在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中突然就下起了小雨,他们不慌不忙将手中的老蒲扇遮在头顶,充当雨具;农人们下地劳作,有时候还要带上无人照看的幼童,孩子玩累了躺在树荫下睡觉,大人便将老蒲扇置于孩子的头下当枕头,据说虫子闻到老蒲扇的气味就不敢靠近了;在外面纳凉时,老蒲扇还可以放在屁股下面当坐垫……可谓一扇多用,奇妙无穷。

  曾经,从入夏到入秋,一把老蒲扇陪伴着土里刨食的农人,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赶集赶会,不管是纳凉聊天,还是生火做饭,朝夕相伴、形影不离。摇落了太阳,摇醒了夜晚,摇来了丝丝缕缕的清风,摇出了恬淡悠闲的慢生活。时至今日,随着空调、电扇的普及,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已经很少有人靠轻摇蒲扇消暑降温了。但是,它在一些人的心中却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