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离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还有百来米,就听到村里传出锤子敲打银器发出的“叮叮”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敲打声,一件件精美的银饰和银器从鹤庆银匠的手中诞生。
“小锤敲过一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鹤庆银匠们用手中的小锤,敲响了鹤庆银器的名气,打造出一张“鹤庆银匠”劳务品牌的亮丽名片。
“鹤庆银匠”劳务品牌的建立,对传承匠心、树立匠名、吸引匠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鹤庆县从事银手工艺品加工的居民共有1500多户,直接从业人员5600多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达9000多人,银器业年销售额达26亿元。
匠人技艺树口碑
开拓市场立品牌
鹤庆县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银器手工艺加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匠人的技艺改进,鹤庆的银器加工技艺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鹤庆银匠离开家乡,开始了“挑着扁担走四方”的“小炉匠”生活。
“一把小锤、一盒錾子、一个炉子,这些是鹤庆‘小炉匠’的全部家当。”如今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的寸发标对早年经历仍记忆犹新。
1996年,已经在外小有成就的寸发标返回故乡新华村,创办银器手工艺作坊。他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工艺,制作了一套全新的茶具产品。茶具一经问世便迅速走红,销往省内外,从此为新华村银器打开了市场化的大门。
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立银器交易市场、成立新华银器特色小镇……近年来,鹤庆县大力扶持银器加工产业,众多务工他乡的“小炉匠”纷纷返乡发展。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鹤庆县明确提出将“鹤庆银匠”作为劳务品牌来打造。
“以市场为导向,以美术工艺为基础,在银器制作、加工、销售上形成产业链,塑造品牌,打响产品知名度,产生辐射效应,聚集人才。”鹤庆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陈冬平说。
技艺培训富脑袋
创新工艺富口袋
前不久,一场主题为“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培训会在鹤庆县罗伟邑村村委会召开,50多名当地银匠参加培训。
主讲人之一是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负责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福明,此次的授课主题是“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他展示了一把精美的银壶,壶身采用纯银打造,上面錾刻着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玉兰花,花蕊丝丝可见,有些还泛着金光。
“这把壶叫玉兰花壶,金色的花蕊是在制作中加入了‘金银错镶嵌’的技艺。壶的手柄用藤编装饰包裹,既防烫手,又将产品的质感提升了一个台阶。”李福明说。创新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让参加培训的银匠们深受启发,李焰刚就是其中之一。
30多岁的李焰刚从事银器加工多年,技艺熟练。但由于缺少美学和设计方面的培训,他只能按照样品制作银器,缺少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意识到自身瓶颈,李焰刚加入了李福明负责的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
自2017年11月成立以来,工作站先后培养银器锻制从业者600余人次。在工作站与高校师生的交流培训,让李焰刚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理论知识。他创作的“竹丝扣银”杯和“旅行套装”银泡壶等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好评如潮。如今,李焰刚已经成为一个11人团队的负责人,职业生涯翻开了新的篇章。
除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县还将许多企业打造成了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和转移就业示范基地,鼓励务工人员从日常中学、从工作中学。据介绍,在创建劳务品牌的过程中,鹤庆县择优认定了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机构,建立了多工种、广覆盖的品牌培训基地,通过送训上门、校企联训、典型示范等方式,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及时制定劳务品牌行业技术标准和诚信准则等,提高劳务品牌的职业技术含量。
送政策服务人才
送资金培养人才
在西藏拉萨市夺底路,有一处金银加工市场,鹤庆银匠田文江就在这里打造金银器具。
两年前,田文江在打磨银器时手部不慎被割伤,紧急前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治。出院后,田文江被告知部分医疗费用可以用医保报销。原本6000元的医疗费,最后只花了2000多元,这让田文江既惊喜又感动。原来,2018年9月,鹤庆县组织人社部门到拉萨开展送政策、送温暖服务,现场为鹤庆务工人员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手续,方便大家在当地参保,在务工地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陈冬平介绍,2017年,鹤庆县设立了6个异地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广泛开展服务,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劳动关系、医疗保险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打消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鹤庆县还出台措施,对本地和外地工匠在产业发展、荣誉评选等方面一视同仁。2021年11月17日,鹤庆县发布开展2021年银器锻制领域技能大赛公告,凡在鹤庆从事银器锻制3年以上的人员,不受年龄、户籍、性别、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条件限制,均可自荐或推荐申报参加银器锻制领域技能大赛。获评荣誉称号的优秀人才,创业培养期为3年,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人1万元经费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5日 1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