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球电热水壶实物接线图解(半球电热水壶底座接线图解)

半球电热水壶实物接线图解(半球电热水壶底座接线图解)

首页家电维修电热水壶更新时间:2022-01-21 02:34:3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上世纪60年代,人们经历过灾荒和饥饿。在那段极其困难的时期,父亲雷任民和外贸战线的同志们,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承担了一项紧急进口粮食的特殊任务。

  1.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农民减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国家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同时,国家还能够适当组织粮食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

  当时,粮食是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父亲雷任民在1951年9月后,先后任中央贸易部和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分管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其中包括粮食的进出口工作。

  1959年,国内粮食紧张情况已开始露头。原粮食部副部长赵发生在周恩来纪念文集《不尽的思念》中记述:1959年春,国务院召开讨论外贸进出口计划会议,会议开始前,赵发生和父亲还在讨论出口粮食数量问题。周恩来一进门就问:“你们在谈论什么?”赵发生回答:“外贸部列出的出口粮食数,我们认为多了。”总理听后当即表示:“不用争了,定下来吧。为了偿还苏联债款,维护国家信誉,自己有点困难,想办法克服。”

  1961年1月,父亲随周恩来出访缅甸。电台播出代表团返回北京的消息后,却没见到父亲回家。我问母亲,她轻声说:“你爸爸执行总理交办的特殊任务去了。”

  “特殊任务?”我不敢再多问。家里有不成文的规定,有关父亲的工作,一律不许问,不许说。

  上世纪90年代,中央党校教授何仲山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刘友于采访父亲时,我才知道了“周恩来总理交办的特殊任务”的详情。

  1960年上半年,粮食短缺问题非常突出。下半年,全国各地出现大面积粮荒,并从农村蔓延到城市,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出现了存粮仅有三五天的危急情况……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经周恩来、陈云建议,中央决定紧急进口粮食以度危机。

  1960年12月30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缅甸。在机场与前来送行的陈云握别时,还在研究进口粮食问题,当时确定的进口数量是150万吨。

  飞机经停昆明机场刚落地,父亲接到外贸部紧急电话通知:中央又决定进口数量增至250万吨。父亲当即向周恩来报告。周恩来立即打电话追问情况,陈云答复:必须进口这个数量才能渡过难关。周恩来听后,久久沉默无语。

  访问缅甸期间,周恩来始终牵挂着粮食问题,多次向父亲询问相关情况。访问结束的前一天,周恩来单独约见父亲,郑重地向父亲交办了一项特殊任务。

  周恩来年谱记载:1961年1月8日,派随同访缅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前往香港,了解能不能买到粮食、能不能解决粮食运输以及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支付等问题。

  1961年1月8日,父亲从仰光到香港后,立即召集华润公司、中国银行等单位的负责人一起研究这三个问题。经过周密调研后,父亲确认,这三个问题都能解决。

  返回北京,父亲立即前往西花厅向周总理汇报。

  货源问题:美、加、澳等国存粮很多,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商和经销商急切寻找出路,他们会主动向中国出口。

  运输问题:可租用外国商船。因当时台湾海峡局势紧张,避免中国船只受到美国和台湾当局劫持和封锁。

  外汇支付问题:中国银行可以通过周转透支、延期付款、货到中国口岸付款的方式等办法解决。

  父亲汇报后,周总理又提了许多问题,父亲一一做了解释后,总理才放下心来。经缜密计划和准备后,大规模进口粮食工作迅速而高效地展开了。

  2.

  1960年12月30日,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缅甸启程的同一天,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吃饭,二市场,三建设”的工作方针。

  据此,外贸部的工作计划迅速调整为“吃饭第一”,成立粮食进口办公室,部长叶季壮任主任,父亲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粮食进口工作。

  第一批粮食进口的合同,由香港华润公司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签订。选择澳、加两国的理由是因为两国都是农业大国,粮源充足。并且,两国分别在南北半球,粮食收获季节不同,便于均衡采购和到货。

  此前,华润公司同澳、加两国只有间接贸易往来。因此,首次粮食谈判至关重要,不能暴露我国缺粮的现实,以防世界粮食市场借机哄抬粮价。

  为此,外贸部专门派人坐镇深圳,开通电话专线每天上传情况,下达指示。为保密,华润公司每天派人到深圳汇报进口粮食事宜。

  经紧张有序的谈判,第一批进口粮食的价格成功控制在合理范围,为后续大批进口粮食奠定了基础价格。此后,西方国家察觉到中国缺粮情况,也无法再大幅提高粮价。

  1961年2月,第一船进口粮食从澳大利亚运抵天津新港。此后,粮食进口工作逐渐转由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主要承担。

  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物资禁运,并不包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西方各粮食出口国,积极向中国出口粮食。

  苏联当时的粮食也很困难,无力向中国出口,但以“借用”方式,周转少量粮食和古巴糖支援中国。

  为了节省外汇,集中力量进口粮食,外贸部中止了从苏联、东欧国家预订进口工业设备的合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周总理亲自出面对各国做了解释。

  为尽快把到岸的粮食送到百姓手中,各省市、港口、车站均成立运粮办公室。为解决陆路运力不足问题,周总理亲自交办父亲立即进口车辆。外贸部门迅速进口了1200辆卡车,粮食部用这批卡车成立了运输总队。

  从1961年至1965年,外贸部门每年进口粮食500多万吨。这批进口粮食是救命粮,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的粮食脱销危险,减轻了产粮区农民的负担。

  当时,粮食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国家。在中国进口粮食的过程中,中国与部分西方国家加强了贸易往来,进一步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到1965年,内地对西方国家的进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超过50%,中国外贸从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开始走向世界。

  3.

  当年,父亲具体负责的外贸部粮食进口办公室,从国际局势到国内动态,从落实粮源到谈判签约,从装船运输到码头接货,凡是与粮食进口有关的工作,都密切关注和谨慎落实。

  那时,我家的汪芝麻胡同4号院北屋客厅,成了外贸部的“晚间会议室”。因为东西半球的时差,夜里,外贸部相关司局的负责人,一拨儿接一拨儿到家里汇总、梳理、研究和落实粮食进口中的问题。

  “晚间会议室”休会后,父亲开始等候总理办公室的电话。

  我住东屋。夜里,去卫生间看到北屋灯亮时,我会悄悄地趴在北屋窗台上往屋里看。办公桌上,台灯光照静谧柔和,红机电话旁放着一沓沓文件和图表。有时,父亲在伏案批阅文件;有时,父亲和衣靠在沙发上打盹,他太累了……

  我蹑手蹑脚地穿过小院,跨过二道门去南屋旁的卫生间。外院车库的门敞开着,司机休息室的灯也亮着。我知道,他们都整装待发,只待西花厅来电,随时要前往中南海汇报。

  父亲在文献纪录片《新中国外交》中谈到:夜里到中南海西花厅向总理汇报工作叫“站班”,每天“站班”的有外交、国防、外贸、粮食、文化等部门负责人。父亲“站班”的时间,通常在凌晨2点到4点。

  周恩来年谱记载:1961年上半年,就粮食和外贸问题,多次约李先念、陈国栋、姚依林、雷任民等谈话。7月26日、27日,约有关部门谈外贸和粮食问题。自此至年底,为解决粮食的调拨、进口和财政、市场等问题,周恩来约李先念、陈国栋、姚依林、雷任民和有关的中央局书记谈话共二十七次,其中包括八月份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谈的九次。另有资料记载,周恩来自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的2年4个月里,与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

  周总理听取汇报非常认真,各个细节都会问到。他亲自设计了《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这张表格是用很多张表格粘接起来,像藏族的哈达一样长。因此,参与粮食工作的同志都把这张表格称为“哈达表”。

  父亲手里也有一张表,记录着每日粮食采购的详细情況,粮船航行位置,到岸时间和数量等。汇报中有时也想留一点余地和打一点埋伏,可总是瞒不过总理。父亲在《新中国外交》中谈到:总理很会算账,我是算不过总理的。总理曾笑说:我在南开读书时,数学是第一名。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长期在外贸战线工作,在周总理直接指导下完成过不少重要任务。但像粮食这样的问题,周总理长期抓、深入抓,紧抓不放的事确实不多。父亲说:周总理真正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今天,中国粮食短缺的情境早已远去。每年进口的粮食,主要用于品种调剂,改善人民生活。百年征程,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谨以此文,缅怀在中国复兴大道上,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雷蓉

流程编辑 吴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