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76年历史电视剧(关于1949到1976年的电视剧)

1966-1976年历史电视剧(关于1949到1976年的电视剧)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6 14:51:03

1966-1976 十年“文革”时期

1966年,经过全面调整,鹤岗矿务局在“大跃进”中造成的采掘比例失调、设备失修等问题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煤炭产量提高到644.7万吨,地方工业也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动乱——“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文革”十年,鹤岗矿务局采掘比例再次出现失调,矿井水平延深工程迟缓,接替紧张,导致煤炭生产两次出现“马鞍形”大波动。

聊以欣慰的是,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国家对石油、煤炭、电力和钢铁等能源和主体工业予以特殊的关注,采取了非常的措施,加之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所以,“文革”期间的鹤岗矿区,在矿井建设、采煤工艺、机械化水平等方面仍有所发展,亮点颇多。

岭北露天煤矿移交生产

岭北露天煤矿是鹤岗矿务局唯一的一座露天煤矿,设计能力60万吨。

1966年6月30日上午,岭北露天煤矿移交典礼和剪彩仪式隆重举行。这天,岭北矿到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职工、家属、民兵、学生敲锣打鼓地涌向工地、会场。

8时许,剪彩仪式在岭北露天矿工地举行,由市委第一书记霍方侠剪彩。剪彩后,在鞭炮声、鼓乐声和欢呼声中,电铲、电车开始作业。参加移交、剪彩仪式的领导们观看了露天矿的运输线路和排土场所。接着在岭北露天矿俱乐部举行了庆祝岭北露天煤矿移交生产典礼。

首先由岭北矿矿长武善遵汇报施工情况。接着,矿务局副局长张长智代表岭北露天煤矿验收委员会作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指出,岭北露天煤矿建设工程良好,达到了移交生产的标准,可以正式移交生产。霍方侠、杨培君、李庆恩先后讲了话,分别代表市委、市人委、矿务局对岭北露天矿的建成投产表示热烈祝贺,对为建矿付出辛勤劳动的岭北矿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兴安矿、兴山矿、富力矿、南山选煤厂等单位写来了贺信。东山区委领导致贺词。矿区五好职工、电铲司机长李润武代表岭北矿职工讲了话。

南山竖井竣工投产

十年“文革”时期,鹤岗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最难得的亮点,就是南山竖井竣工投产,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排除那么大的干扰,鹤岗矿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设装备起一座现代化竖井,使南山矿的年生产能力由105万吨,增加到150万吨。这实在是个奇迹,展现了煤矿职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1970年10月2日下午2时许,市革委会在南山竖井工业广场召开南山竖井建成投产庆祝大会。工业广场上,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前来参加庆祝大会的有沈阳军区、伊春军分区、辽宁省煤炭工业局、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

在庆祝大会上,二十三工程处汇报了竖井建设情况。东风矿(即南山矿)汇报了准备生产情况。市革委会核心小组成员、军代表周锋宣布了南山竖井移交投产的决定。市革委会主任于健在讲话中,向参加竖井建设的二十三工程处全体职工和东风矿职工,向支援竖井建设的各厂矿和部门,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南山竖井的胜利建成,给我市煤炭战线增添了新生力量,必将发挥出积极作用。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辽宁省煤炭工业局、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某部、双鸭山市革委会等单位负责人分别在会上讲了话。

南山竖井是南山矿的生产接续井,在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2公里的井田里,有17个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54.1米,可采储量为1.41亿吨,设计服务年限为84年。在南山竖井建设中,尽量采用了我国矿山建设上的一些先进技术,达到了当时国内矿井建设的先进水平。时任矿务局设计处机械室主任刘玉文回忆说:“在做南山竖井设计时,立志赶超新一和兴安两个国外设计。经过调研,在提升系统中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多绳绞车和绳罐道,井下采用了新定型设备和矿车,井口采用了我局首次使用的横行小车系统。”在施工建设中,创造了井筒月成巷60米及岩石大巷月进263米的当时全省最高记录。整个工程从1965年7月20日开工至1970年10月2日竣工投产,用了5年多点的时间。

“三五”点评

按照“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实施时间,我国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本应在1963年至1967年实施。但是,由于“二五”时期出现的国民经济失衡,为了使“三五”计划能在较好的起点上展开,中央决定把1963年至1965年作为继续调整、整顿的过渡时期,而执行“三五”计划则推迟到1966年至1970年。

“三五”计划原本设想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农、轻、重的顺序来安排。但是,由于国家周边环境的日趋恶化,1965年9月,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题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应该说,实施“三五”计划的五年,三线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以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这五年,国防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发射了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等等。

掀起工业学大庆热潮

早在“一五”计划开始时,毛泽东主席就专门请来地质部长李四光,询问我国石油资源问题。1956年,毛主席在春节前后的10天时间内,两次听取了石油工业部的工作汇报,他提出,要在全国广泛开展油田勘探。1960年2月中旬,余秋里专程向毛主席汇报1959年9月26日松基3号井喷油、大庆油田发现的情况,毛主席对开展石油大会战给予了充分肯定。到1963年底,大庆石油人通过三年的石油会战,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1964年1月25日,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从此,工业学大庆的热潮在全国掀起,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树立的大庆红旗一直在我国工业战线高高飘扬。

1971年2月14日至18日,市革委会用5天时间,在矿工俱乐部召开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掀起煤炭生产新高潮大会,各矿、厂、处领导及职工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从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上说,可谓规模空前。

市革委会副主任韩东光在报告中强调,大庆市是毛主席树立起来的一面红旗,是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典型,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是紧跟毛主席伟大战略部署的一件大事。他要求各级革委会的领导班子都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作学大庆的促进派。要深入地宣传大庆经验,造成一个人人学大庆、争当王进喜式的矿工、争创大庆式企业的热潮。

市革委会主任于健在总结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加强对“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领导,要学大庆精神,走大庆道路,创大庆式企业。

2月24日,《鹤岗日报》一版刊登《学习大庆精神自力更生办工厂》一稿,介绍了跃进区以大庆为榜样,自力更生办起了一个为煤炭生产服务的小工厂的事迹。1970年下半年,跃进区的几名老工人和一名老干部,带领几名家庭妇女,从一座挂马掌小烘炉的基础上,逐步办起了有翻砂、修理电器设备、农业机具和生活日用品等项目的一个小型工厂。当时没有厂房,区革委会把办公室腾出来做厂房。修理电机、变压器没有铜线,他们就把回收来的破烂碎铜,拿到工厂加工成铜线。没有工具,他们就把自己家的剪子、焊接工具等拿到工厂来用。没有技术,就干中学。就这样,小工厂为矿山生产服务,为百姓日常生活服务,受到大家的欢迎。

3月6日,《鹤岗日报》三版刊登了跃进矿开拓区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等3个单位,学习大庆精神,自力更生办企业的事迹。跃进矿开拓区担负着全矿开拓巷道发碹工程任务。由于采用人工水泥支架和模板发碹,进度慢,跟不上煤炭生产发展的步伐。大家决心实现矿井支护机械化,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造一台混凝土喷射机。开拓区成立了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小组成员日夜吃住在现场,大型方案修改8次,边试验边修改51次,经过井上井下百余次试验,终于制造出一台立式螺旋混凝土喷射机。机械代替了人工,加快了开拓进度,而且节省人工,节省材料,缩小了26%断面。

1971年9月上旬,大庆报告团和大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来到鹤岗,宣传“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事迹和大庆精神,为矿区职工和家属演出了文艺节目。8日下午,在矿工俱乐部召开了欢迎大庆报告团、大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大会。

在鹤岗南大营地区,一幢高高大大的房子旁边耸立着两座20多米高的窑体,这就是鹤岗市物资局支架厂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自力更生重建起的水泥厂。这个厂子始建于“大跃进”年代,后来被关停了。由于水泥供应一度不足,使煤炭生产受到影响。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支架厂干部职工决心以大庆“铁人”为榜样,自力更生,把水泥厂重建起来。经过270多次试验,试烧了200多窑,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生产出了高标号水泥。

学大庆赶开滦

七十年代初,唐山开滦煤矿对矿井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改造、挖潜,使这座老矿焕发了青春和活力。而与此同时,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使当时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的部分煤矿出现大范围停产,造成华东地区供煤紧张。在此关头,开滦人勇挑重担,努力增产,确保每日增发上海一列车煤炭。为此,周恩来总理赞扬了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开滦煤矿的经验经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声名远扬,全国掀起了学大庆赶开滦的热潮。

1972年,全国煤炭系统普遍开展了学大庆赶开滦竞赛活动。

3月21日,《鹤岗日报》报道:中共鹤岗矿务局核心组在反修矿(新一矿)四采区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交流学大庆赶开滦的经验,号召全局干部职工迅速掀起学大庆赶开滦新高潮。会议期间,听取了反修矿四采区、红旗矿一采区、东风矿二三五采煤队、反修矿二四七采煤队等单位学大庆赶开滦的经验介绍。反修矿二四七采煤队等13个采煤队向全局采煤连队发出倡议,开展学大庆赶开滦劳动竞赛,为全面完成生产计划争作贡献。

3月26日上午,中共鹤岗矿务局核心组在红旗矿(兴安矿)召开学大庆赶开滦第一个战役祝捷大会,深入动员掀起学大庆赶开滦劳动竞赛高潮。

在学大庆赶开滦活动中,跃进矿以大庆“铁人”为榜样,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精神,克服了顶板破碎、倾斜大、搬家频繁等困难,实现了班班、天天正规循环作业,由小班放一遍炮,前进一米道,提高到放4遍炮,前进6米道,创出了月进延米402米的历史最高纪录。

群力矿(岭北矿)采掘区以大庆为榜样,加强企业管理,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一线。八级电铲司机于廷学回到电铲岗位后,充分发挥了技术能力,使生产不断提高。采掘区在夺岩战役中,创造了3180立方米的剥岩记录。

4月中旬,矿务局在红卫矿(兴山矿)召开学大庆赶开滦经验交流会。会上,红卫矿、群力矿、红旗矿等单位介绍了开展学大庆赶开滦活动的经验。

学大庆赶开滦活动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72年上半年,鹤岗矿务局有29个采煤队超额完成了煤炭生产计划,掘进总延米和开拓总延米分别提前3天和28天完成上半年计划。

老矿挖潜

1975年,煤炭部确定鹤岗矿务局为老矿挖潜局,这对煤炭产量十几年徘徊不前的鹤岗矿务局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局党委根据鹤岗矿区煤炭资源丰富、埋藏集中、矿井新、井型大等特点,及时作出了对全矿区进行改扩建的战略决策,并抽调技术骨干,组织专门队伍,用半年时间逐矿进行调查研究,核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找出薄弱环节,进行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鹤岗矿区挖潜改造10年规划,开始了老矿挖潜、振兴发展的新时期。此后10年间,矿务局煤矿产量逐年上升。

实践证明,走老矿挖潜道路,通过挖潜、革新、改造,使煤炭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一条坦途正道。对鹤岗矿务局来说,1975年是老矿挖潜的一个重要节点。

自1975年起,鹤岗矿务局坚持把水平延深等长远的生产接续同老矿挖潜、革新、改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重点工程,边延深边改造,延深与改造有机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75年8月1日,由矿务局规划设计处设计、煤建处施工的大型现代化竖井峻德竖井开工建设。也是这一年,成立于1964年的岭北露天煤矿经过改造,建成具有年产60万吨煤炭能力的正规机械化露天矿。与此同时,把矿区原有的15对自然井合并为10对自然井,并采取加大采区走向长度、加大工作面长度等办法,减少煤柱,提高回采率。加大外围地质勘探力度,扩大新区资源。1975年,全局总设计能力由1965年的560万吨提高到672万吨。

自1975年起,鹤岗矿务局采掘机械化水平不断有所提高。1975年5月,鹤岗矿务局第一次引进了英国道梯公司的成套设备,并在南山矿首次试用。这标志着全局机械化水平又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1975年至1984年间,全局共引进国外综采成套设备15套,分别装备在南山矿、兴安矿、富力矿和峻德矿。与此同时,开办区、段长培训班,学习并掌握作业规程和机械操作规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安全生产。

推广应用毫秒爆破

毫秒爆破是爆破工程的一项新技术。在煤矿企业中使用毫秒爆破法,可以缩短爆破时间,提高爆破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降低单位炸药消耗量和爆破时产生的震动,有利于安全生产和工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组织多循环作业。

1973年,鹤岗矿务局与辽宁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在新一矿二开拓区六槽瓦斯煤层掘进工作面,联合进行了毫秒爆破法试验。实践证明,在瓦斯煤层掘进工作面,推行毫秒爆破全断面一次爆破,是改变掘进落后状态的一项重要措施,效果是显著的。在试验中,放炮后经过200毫秒瞬间,瓦斯涌出浓度最大可达0.52%,完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因此,把毫秒雷管总延期时间控制在130毫秒以内,1至5段连续使用,并使用相应等级的合格安全炸药,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安全上是有保证的。

从1973年11月13日起,鹤岗矿务局在瓦斯煤层掘进工作面,推广应用毫秒爆破。

第一跨线桥建成通车

鹤岗第一座跨线桥(即团结桥)建成之前,新、老街基被南北走向的铁路线隔断,行人和车辆行到此处都要等红绿灯,交通十分不便。

1972年7月2日,由鹤岗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一跨桥破土动工,全体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开始平整场地和挖掘土方。历时四年零四个月时间,于1976年11月1日建成通车。

通车这天下午,市委、市革委会在市招待所召开了跨线桥建成通车典礼,市委、市革委会和矿务局的主要领导出席,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韩东光讲了话。然后举行了通车剪彩仪式,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曲绍文为一跨桥胜利通车剪彩。跨线桥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辆辆摩托车、汽车、吉普车从桥上缓缓驶过。

建成后的一跨桥长43米,宽17米,设有人行道、车道,可容纳4辆卡车并行通过。东侧引道长100米,宽19米;西侧引道长220米,宽19米。成为鹤岗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哈萝公路鹤萝段上的重要交通咽喉,对于鹤岗发展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工农业生产,对于改善鹤岗交通状况,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五”点评

受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双重困扰,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1970年至1975年五年间,一度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失控现象。

1971年后,在周恩来总理支持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调整措施,包括加强国家计划、整顿企业管理、落实各项政策、反对无政府主义等,并降低了“四五”计划的部分高指标。1975年,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又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整顿工作。

由于以上经济调整和整顿,尽管执行“四五”计划期间一直存在着“左”的干扰,但是,到1975年底,“四五”计划的几项主要指标毕竟完成了,并且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四五”期间,国民经济没有出现“大跃进”时期的倒退现象,这为中国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由于全局上下的努力,“四五”期间,鹤岗矿务局在矿井建设、采煤工艺、机械化水平等方面颇多亮点。1970年,设计年产量120万吨的南山竖井建成投产。1975年,岭北露天煤矿形成年产60万吨能力。同年,大型现代化竖井峻德竖井开工建设。1971年,国产MLQ—80型机组进一步取代了MLQ—64型机组。1972年,工作面完全取消了笨溜子,普遍安装了20型刮板运输机。1975年,为适应“分段作业,全线出煤”,又专门安装了铆链刮板运输机。采煤机械化程度上升到16.5%。特别是由于引进英国道梯公司的成套设备,使鹤岗矿务局的采煤机械化水平,朝着国际先进水平又迈出了一大步。1973年,全局在开拓岩巷中开始推广锚喷支护。1975年,煤建处在峻德竖井施工中,遇到了45米厚的流砂层,创造使用“帷幕凿井法”并取得成功,为我国竖井建设通过流砂层闯出了一条新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