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特工抗日电视连续剧(最新抗日女特工电视剧名字)

中国女特工抗日电视连续剧(最新抗日女特工电视剧名字)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9 10:25:43

阳春时节的泰州,到处油菜花黄,水波清漾。

这座精致的古城,一切都那么安详而从容。清晨,和广东并列闻名的早茶在水烟袅绕处已经开始,泰州人吃早茶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早上皮包水,晚上皮包水,这是江南著名的幸福生活的形容。早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此地,就曾赞叹过“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而在中国历史上诞生的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的学派就在泰州,即泰州学派。

只是,透过惬意的水乡,回首过去,这座古城也曾历经了战火沧桑。而泰州,因其“水陆要津,咽喉据郡”的地位,曾是兵家经略江南的必争之处。这里就曾书下了抗战时期著名的“东进序曲”第一章。说此处人才辈出,英杰满地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不仅走出过《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国粹京剧魁首梅兰芳先生。战争年代,在最特殊的战场上,中共情报保卫系统的隐蔽战线上,更有不少杰出的“潜伏”者,其中,有两位红色女特工更是在红色特工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位便是我们今天已经熟知的“蒋介石身边的速记员”沈安娜老前辈。关于她的事迹,已经汗牛充栋,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

1915年,沈安娜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1932年,毕业于江苏省泰兴中学。

1932年,入读上海南洋商业高级中学,结识了后来的伴侣,彼时在中央特科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中共党员华明之。

1934年,由于没钱缴纳学费,沈安娜选择了收费低且学期短的中文速记学校。

1935年,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任书记员,从此开始其为中共情报系统搜集国民党高层情报的传奇经历。

1939年,正式入党。

1938年至1949年,在周恩来的亲自部署下,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作书记员,以国民党特别党员身份作掩护,在蒋介石主持的党、政、军、特高层会议上为党搜集大量重要情报,并从未暴露,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1946年在重庆获周恩来嘉奖,1949年获中共中央集体通令嘉奖,1989年获国家安全部为长期坚持在隐蔽战线作出贡献的无名英雄颁发的荣誉奖章及荣誉证书。

可以说,这位泰州女孩的从芳华始,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勋。

小麦拔节,油菜花黄。位于扬州最东边的江都郭村镇,每天早晨都有不少泰州人“跨界”来尝一碗被郭村当地人称为“雀儿头”的庄桥馄饨。但岁月静好的今天,并没有让这里的人们忘却81年前那场可歌可泣的激烈战斗,史称“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战斗中新四军以一个多团击败敌人13个团的战绩,被视为抗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走进郭村保卫战纪念馆,一抹鲜红醒目的数字映入眼帘:“1940.6.28”,定格的正是这场战斗开始的时间。

在抗战初期,为了直面江南日寇,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叶飞、管文蔚率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桥头阵地,就在革命条件较好的郭村(今属江都)休整。彼时的郭村处于日伪、国民党韩德勤部,地方实力派李长江、李明扬等“两李”三股势力的交界处。由于国民党在江南蓄意制造摩擦,国难当头,依旧矛头对内,当时国民党李长江纠合13个团的兵力,于1940年6月28日对移驻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四面包围,轮番进攻。挺进纵队被迫自卫反击,坚守阵地,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逐次击退进攻之敌。陶勇率领新四军苏皖支队奉命驰援,李部中共秘密党员王澄、陈玉生等率部起义,使挺进纵队转守为攻。经过内外夹击,歼灭李部3个团,李军全线溃退。7月3日陈毅赶到郭村,命令部队次日攻克塘头,收兵于泰州城郊。

郭村保卫战成为了抗战史,我军军史上一篇光辉的篇章,叶飞认为:“没有郭村战斗,就没有黄桥决战。”

而胜利的背后,却是中共打入敌人内部的女情报员郑少仪老前辈在黑暗中散发出的光芒。正是因为她不畏艰险而在最危急的时刻及时送到的“两李”部队兵力部署图,让叶飞部敢于背水一战的重要保障之一。

郑少仪当年化名李欣,也是20岁,正任职泰州国民党二纵队中尉政训员。而她真正的身份则是中共地方组织社会部的秘密情报人员。

1940年6月27日,李欣(即郑少仪)发现,泰州城里的士兵都在街头忙着采购,士兵告诉她部队刚刚发饷。旧时军队经常拖欠军饷,而一旦发饷就意味着为打仗而激励军心,郑少仪敏锐感知到“两李”部队即将有异动。于是,她以最快的时间设法拿到“两李”部队围攻郭村的兵力部署以及确切的进攻时间。

果然不出她的所料,为了达到偷袭新四军的目的,“两李”的进攻时间已提前至次日凌晨。郑少仪第一时间打发走了自己的勤务兵(当时国民党军队政训员配备勤务兵),并第一时间赶到秘密联络点,与自己对接的交通员却不在,而手上的情报已然是“十万火急”。这个年仅20岁的小姑娘此时体现出了一个情报人员应急素养,赶到一个熟识的裁缝家,脱下国民党军装,换上了一套普通女性的便服,从后门悄然而出。借着夜色,李欣一路向郭村奔行。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可以从她的一段回忆文字窥探出当年那段峥嵘时光的艰辛:

绕过一个个乌黑的村庄,涉过一条条的溪头,却绕不过横穿田野上长长的河流。只有下水过河。离开彭家庄,大约两三里路,到了一条河边,下水走了几步,水已淹到胸口,人也漂浮起来,我还能躺在水上扑腾几下子,只是头抬不起来。。。幸好河不太宽,总还能游过河。过了河,虽然全身湿漉漉的,毕竟是夏天,倒也觉得凉爽了一阵子。 可是脚上的力士鞋泡足了水, 走到田里沾满了泥,又重又滑走不快。 脱了鞋,赤脚走,虽然轻快得多, 但一走上荒野地,破砖、碎瓦、荆棘割得脚痛,同样走不快。。。  

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急匆匆的狼狈不堪般地走过陌野村道,李欣总算来到了与郭村一河之隔的岸边,幸运地找到了船夫载其过河,并顺利被新四军哨兵抓住押送到了政治部。  

此时已是午夜12点左右了,根据组织流程,李欣报出了自己的上级领导,她所掌握的情报让她先后一层层的与值班科长彭德清、苏北特委书记韦一平、挺纵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和参谋长张藩直接汇报,报告了自己在泰州的所见所闻。并且交上了自己带出的“两李”的兵力部署配备。

正是有了这份关键的情报,新四军挺纵得以马上进行紧急战前动员和战斗准备,几个小时后,国民党13个团的兵力从四面八方扑来。

从6月30日到7月1日,挺纵分别发动了“奔袭宜陵”“港口暴动”“宣堡起义”三次战斗。经过7个昼夜的激战,7月4日,“两李”部队被击溃败逃,郭村保卫战宣告胜利。

郭村保卫战,打出了一场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斗案例。回首沧桑,如果没有郑少仪老前辈这份紧急的情报,历史也许会有另一种走向,所以,这也是中共情报保卫系统一次埋在历史尘埃中,却决定了战斗胜负天平的典型情报胜利案例。更是在红色历史中,泰州优秀儿女光荣的往昔与骄傲。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村保卫战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话剧《保卫郭村》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电影《东进序曲》获得总政治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中国共产党建党即将一百周年了。这其中,多少优秀儿女隐名埋姓,在黑暗中,在刀尖上行走,为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默默成为了无数块奠基石中的一方最坚硬的砖。

他们的名字无从知晓,他们的功勋与世长存。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