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太太之间勾心斗角的电视剧(姨太太之间的宅斗电视剧有哪些)

姨太太之间勾心斗角的电视剧(姨太太之间的宅斗电视剧有哪些)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6 10:47:57

《金粉世家》里,三姨太翠姨从金家逃走,堪称一个“名场面”。这段情节在电视剧版本相对简单,在原著里其实更生动、更有层次,不仅体现了翠姨的情商、心机、筹谋,而且也展现了复杂丰富的人性。

翠姨为了顺利从金家逃走,不仅早早就为自己争取了金家大多数成员的同情;而且为了在逃走后不被追责,还特别有心机地拉拢了一个金家的“内应”;

而这个“内应”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竟是大少奶奶吴佩芳。

翠姨为什么会选择佩芳?她又是怎样打好佩芳这张牌的?这里面,有什么值得玩味的人性呢?

01 佩芳在“翠姨逃走”事件里扮演什么角色?

小说《金粉世家》里,老爷子金铨去世,年轻漂亮的三姨太翠姨成了尴尬人;又要忍受原配金太太的白眼,又不知道自己会被如何安置。

但翠姨并非懦弱无能之辈,她权衡利弊之后,主动出击,携带私房财物从金家逃走。等金太太发现时,翠姨早已人去屋空、满地狼藉。

电视剧只演到这里就“由她去”了,但其实原著还有一段更精彩却更隐晦的后续,稍不注意就可能漏掉了这段重要内容:

金太太不忿,命令大儿子金凤举在残存的纸张、文件中翻找,看看能否找到什么把柄、以便找人去上海整治翠姨。

在凤举查账的时候,大少奶奶吴佩芳显得有点焦躁不安,多次想要“帮助”丈夫;但由于婆婆金太太不同意,佩芳只好心事重重地走了。

凤举在翻查的时候看见一页转账凭证,赫然写着翠姨“过户佩芳大少奶奶两千元”。而转账的时间就在两星期前。

幸好凤举反应快,趁着母亲没注意,将这张凭证团成纸球藏进衣兜里。否则,佩芳肯定逃不掉一个“勾结翠姨”的罪名,至少,也要被婆婆责骂“知情不报”。

虽然翠姨转账给佩芳的事情被凤举瞒下了,但在读者的角度,事情终于捋清楚了:

翠姨在逃走前,用两千块钱拉拢了大少奶奶吴佩芳、在金家买下了一颗“善后”的种子,以便帮忙打消金太太“追责”的行为;同时,翠姨还故意留下了这页转账记录。

02 有时候越模糊的言辞,越能传递出明确的态度

翠姨这件事真是办得太有心机、筹划得太周密了,一步一步环环相扣。

首先,翠姨办事不是“顾头不顾尾”的人,而是思虑周全。

她并非只想着自己带着私房钱逃跑就完事了、将“会不会被追责”交给运气;而是既要跑得掉,又要跑得安全、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她选择“拉拢”一个金家人作为内应,等到事发后、金太太大发雷霆的时候,这个内应负责替翠姨灭火,至少,负责带动“消极怠工”的情绪,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后,翠姨很有眼光地选择了吴佩芳。

她为什么要选择佩芳、而不是其他人呢?

第一,佩芳的身份很合适,有足够的影响力。

在金铨去世后,大少爷金凤举就是家中长子,担起了顶门立户的责任。

而佩芳作为金凤举的妻子,是“大少奶奶”,她的言行态度对“当家大少爷”的决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进而也会通过凤举影响到金太太的决策方向。

翠姨是个通透的人,她从没奢望有人会光明正大维护她,会在她逃走之后、迎着金太太的怒火挺身而出、为她辩护;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没人会为了一个尴尬身份的人去正面得罪如今的当家人。

翠姨想要的,只是有人“消极抵抗”,尤其是像佩芳这种有身份、有影响力的家庭成员;如果她们做到“消极怠工”,不出头,不火上浇油,不执行金太太的追责任务,这就够了。

因为翠姨深知,在人心不齐的时候,关键人物的态度往往能影响一群人的态度。只要有一两个有影响力的人持消极态度,懒得追究,那么其他人也必将越发懈怠。

所以,接下来,就是试探佩芳的态度了。

第二,翠姨眼里,佩芳恰是那个“识时务”“有胆识”的“明白人”。

早在金家传出“分家”消息之初,翠姨就先后找了冷清秋、吴佩芳两个人试探口风,这两个人的表现完全不同。

在翠姨与冷清秋私下聊天时,刚一说起“分家”的消息,冷清秋的反应是“浑身大汗流下来”,连连表示自己没听过、不知道、没资格,拼命把自己从事情里摘出来。

从冷清秋的角度,她这种反应固然有道理;但从翠姨的角度看,冷清秋如此胆小,如此黑白分明,“只求自保、不能担事儿”,显然是不适合与她合作的。

而后来翠姨与佩芳私下聊天时,只经过三轮对答,翠姨心里就有数了:

第一轮,翠姨感叹“你母亲(指金太太)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以后不知会怎样压迫我呢”,而佩芳恰好也对金太太的独断有意见,所以她没有反驳。

——佩芳不反驳,这事儿就有门了。

第二轮,翠姨继续说要给自己找找出路,想要“去职业学校学点技术”,还想要“回南方看看”。这几乎就是很明显的“脱离金家”的意味。

如果是冷清秋,此刻估计已经吓白了脸,拼命劝阻;

而佩芳的反应十分圆滑,先是假装糊涂,把翠姨个人命运的转折上升到整个金家命运的转折,感叹说“人事真难说,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上风,什么时候走下风”,又说金家哥儿几个都不会过日子,恐怕大家都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她看似没有接翠姨的茬,但在这样敏感的话题上,“完全不接茬”不恰是最好的“接茬”吗?

于是,第三轮,翠姨索性直接挑明:我放心不下娘家,定要回南方看看;不管什么闲言碎语来说我,我都不在乎的。

话都说得这么直白了,佩芳却依旧淡定,不惊慌,也不站在道德高点上阻拦,而是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那也不至于吧”。

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越是含糊不清的言语,反而越能传递出明确的态度。

翠姨与佩芳的这三轮对话,简直就是人精碰上了人精,看似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实则已经达成了默契:在翠姨的去留问题上,佩芳持“不阻止、不理会”的态度。——而这显然是不符合金太太心意的,等于站在了婆婆金太太的对立面。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翠姨要的就是这种态度。——而从故事的时间线判断,翠姨正是在这次对话不久、就给佩芳转了2000块,算是投桃报李、彻底敲定了这种默契。

毕竟,如果换算到如今的购买力,当时的两千块真是一大笔钱;在这种飞鸟各投林的时候,在“实际利益”与“好儿媳的虚名”之间,佩芳会怎么选?这两个聪明的女人都心照不宣了。

03 掌握事情的主动权,才算有了真正的安全感

而翠姨更厉害的一手,是在逃走的时候,故意留下了自己给佩芳转钱的凭据。

为什么说她是故意留下的呢?

因为翠姨不仅把值钱东西都带走了,而且走前很细心地把书信、存款单子等重要纸质文件也销毁了,剩下来的文件,大多只是在洋货店、绸缎庄等地点的消费账单。

而“过户给佩芳大少奶奶”的凭据却偏偏与这些购物单子放在一起。——这么敏感的东西,真的只是翠姨“不小心”遗漏的?

那么,翠姨留下转账的凭据,是为了害佩芳吗?

答案也不是。因为翠姨在豪门做姨太太多年,通透得像个水晶玻璃人儿,深谙“破财免灾”的道理,并不会因为两千块钱就暗害佩芳一下。

害佩芳,对翠姨自己并无好处,反而平白多个敌人;以后山高水长,谁知道哪天又在哪里碰面呢?多个敌人多堵墙,不值得。

翠姨留下凭据,不是为了出卖佩芳,而是为了给自己“留个后手”:

如果翠姨走后,佩芳完成了“消极追责”的契约,成功把事情淡化掉,那么这张夹在账单里的凭证也没有机会被翻出来,很快会随着残余的破烂一起被打扫干净。翠姨佩芳皆大欢喜。

如果翠姨走后,佩芳违背了契约,或者没能把事情压住,那么金太太必然要从剩余的文件里翻线索、找毛病(这个工作金太太不会亲自做,十有八九会交给大儿子凤举做),到时候佩芳的弊病也会被翻出来。

届时佩芳为了自保,必然要力劝凤举把翠姨逃走的事情压下去,而且一定比没翻出凭据之前尽力百倍。

简言之,留下这个凭证,等于留下了一根小皮鞭,让佩芳不能不卖力办事。

毕竟,当事情与自身利益联系越紧密,人越有压力;人有了压力,做事才会更卖力。

而事情果然不出翠姨所料,虽然金太太极力主张“打电话到上海,找人教训她一下子”,但在佩芳、凤举等人的含含糊糊的态度下,终究成了空话;最终,也只是一把火烧掉翠姨剩余的破烂,发泄一下怨气罢了。

04 结语与启示

不谈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也不谈金太太与翠姨到底谁对谁错,咱们只谈谈翠姨“拉拢佩芳、又暗留凭据”这一招,到底厉害在哪里?对现代人来讲有什么可取之处?

第一,做事要找准对的人。

俗话说“宁撞金钟一下,不敲破鼓三千”。无论多好的计谋,终究需要合适的人去施行。

佩芳有身份,有胆识,而且懂得成年人世界里一些灰色的规则,这恰是翠姨当时最需要的人。而冷清秋学问再高,也办不成翠姨心里想的这件事。

第二,舍得花本钱。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谈“钱”虽然俗,但偏偏这种俗物能打动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心。

更何况,现实世界里,除了少数亲情之外,谁又该为谁白白花时间、花力气呢?

如果想要别人尽心办事,那么自然要给人家相应的报酬;这样双方也都更安心。

第三,做事留退路,不把全部主动权都交到别人手上。

“用人不疑”是一回事,但“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是一件不能忽略的事。有些后手,你可以希望永远都用不上,但最好不要不做准备。

另外,从佩芳的角度看,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一旦参与到他人的谋划之中,就要做好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因为,当一个人能算计别人的时候,就难保不会算计你呀!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