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寂静的天空突然被强烈的闪光所笼罩,一团巨大的火球随之腾空而起,把天幕背后正徐徐升起的朝阳掩盖在一片辉光之中。
此时的天空宛若双日高悬,接着,飓风般的冲击波从爆心袭向四周,爆炸巨响,震耳欲聋——一朵壮观的蘑菇云喷涌在戈壁滩上。这昭示着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
新疆罗布泊地区因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试爆而闻名,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晓,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地点是远在2300公里之外的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金银滩。
那么,这颗氢弹是如何跨越2300公里运送到试爆场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部分回忆史料以及解密档案,对这趟非比寻常的“旅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代号221工程的神秘研发基地为了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并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1956年,中央政府决定建设核武器研究基地,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基地的选址工作。两年之后,青海省金银滩核武器工程选址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
选址工作完成之后,以221为代号的中国核武器工程于1958年11月正式启动。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数百名科学家、数万名建设者和解放军战士舍家卫国奔赴核武器研制的第一线。从此他们便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历史让他们走进了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当时他们却很难能迈进自己家门。
这些人之中,有被尊称为“中国核弹之父”的钱三强,有首先开展氢弹理论预研工作的黄祖洽,有在研制氢弹过程中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但更多的,还是那些为共和国的核武器研制付出整个青春乃至生命,但又不为后人所知的无名勇士。
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创业,金银滩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发基地,即221工厂,所在的青海西海镇也因此又名“原子城”。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时,氢弹的研发也进入了理论预先研究的探索阶段,毛泽东明确指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就这样,221工厂在完成了研发第一颗原子弹的历史使命后,又成了氢弹的研发基地,并于1967年6月5日顺利完成了正式核试验用的氢弹加工生产工作。随后,在工厂完成研制的共和国第一枚氢弹顺利通过各项评估,被分解转箱,从金银滩上的这个神秘出发地准备运往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进行核爆试验。
特殊专列运输,中途“换车”将氢弹的试爆区选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腹地,是经过决策者和研发者深思熟虑的。
第一,此处偏僻荒凉,人烟稀少,没有居民和动物的动迁问题,附近也不存在可能会因核爆而遭破坏的西域文化遗迹。
第二,罗布泊当时是有淡水的,可以较好解决相关人员的研发及生活用水问题。
第三,在几个备选场址中,罗布泊是距离台湾最远的一处,保密性较好,兰州铀浓缩工厂、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选址时也有此考虑。
但是,2300公里的旅程对氢弹来说并非易事,为了安全送达,氢弹还中途“换车”。
- 特殊专列运输
氢弹的主要构成包括弹体、热核装料、铀、炸药、中子源以及起爆装置,研制好的氢弹需要经过分解装箱之后才能进行运送,但这些材料具有特殊安全性,因而不能用军用飞机或卡车运输,而只能依托铁路。
当时用以运送的列车在外观上和普通的列车并无二致,但实际上,这种列车的每节车厢比一般的列车要多四个轮子,以确保行进的稳定与安全。
- 沿途很少停靠,戒备森严
这一特殊列车从青海发出以后,铁路沿线就加强了警戒。
事实上,此列车属于客货混合编组,自带餐车和硬卧车,这样就可以解决随车参试人员的吃住问题,从而减少停靠次数,保障货物安全。
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得不停靠的,就是需要换车头和给列车上水。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三个安全举措:不和其他客货列车同时同地停靠,不允许不相关人员靠近停靠中的列车,用221工厂自带的列检人员换车头、给列车上水。
- 工作人员随时检查产品部件
在专列运行过程中,保卫、运输人员与各小组安全员会对各自负责的安全部件进行检查。除了要检查有无损坏现象,还要检查零部件是否因运行颠簸而有所松动,还有部分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部件所在车厢的温度是否在可控范围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检查人员都要及时上报,以防意外。
- 由铁路运输转为公路运输
经过近两天的运送后,专列到达吐鲁番大河沿车站。由于当时尚未修建南疆铁路,因而氢弹至此无法再借用专列进行运输,不得不使用汽车。这里必须提及的是,当时无论是部件由专列向汽车的转卸工作,还是车辆的提供与运送护卫工作,部队战士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部队的帮助下,行进中的车队可谓浩浩荡荡,前有专车开道,队列中间有吊车以及生活用车等车辆,后有警卫车负责保卫工作,车队需要过夜休息就在兵站停靠。
- 公路运输,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吐鲁番转为公路运输后,运送队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首先是交通安全,因为沙漠自然环境恶劣,车队又很庞大,任何一辆车出现事故都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是天气炎热,时值6月,沙漠酷暑难耐,这对部分需要低温环境的部件是一大挑战。再者是需要防备不法分子甚至间谍的破坏活动。
因此,遇到一些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地段,开道车会提前设卡,指挥车队有序通过。当一些部件难耐高温时,负责同志会下令在隐蔽处适当停靠以降温,此时护送部队会站岗放哨,高度戒备。
接下来,氢弹就要到达终点了。
安全抵达,爆炸圆满成功1967年6月8日,历经长途跋涉,正式核试验的氢弹终于安全运抵罗布泊马兰机场装配厂房,9日开箱检查,各部件均良好,10日,开始正式装配。
6月13日,核试验现场进行全场综合预演。应周恩来总理要求,现场同志在预演结束后对氢弹的总装配进行了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16日下午,聂荣臻亲自赶赴罗布泊观看了氢弹装配。
6月17日7时整,徐克江机组驾驶726号轰-6甲型飞机载着氢弹起飞,向核试验场区方向飞去,飞行高度10000 米,速度每小时800千米。
随后,指挥所的领导同志就位,全场几千名参试人员也分别达到参观点。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8时整,机组进入空投区,然而飞机在空中盘旋半晌不见动静。原来是负责投弹的第一领航员孙福长因为过分紧张,错过了按自动投掷器的时机,导致氢弹没有投下。后来,机长徐克江请求再次进入靶标上空投弹。
8 时20分,在距靶心315米、距地面 2960 米的高度,氢弹爆炸的轰鸣之声响彻大地。
中国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成功实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研发技术的国家,令世界瞩目。
在氢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政府一再郑重宣布: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最终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至此,这趟绝密的运送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6卷 1966年5月-1978年12月[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06.
[2]刘西尧,方正知,李德元等口述. 亲历者说氢弹研制[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8.08.
[3]宋炳寰.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与试验(上)(下)[J].百年潮,2017(11)(12).
[4]张开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秘闻[J].湖北档案,2002(07):44-47.
[5]樊洪业主编. 中国科学院编年史 1949-1999[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10.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国资小新”“中核集团”
作者:张欣,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
责编:小林
网编:宋莹
监制:方丹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