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出囧了!
网上看到别人贴图,晒“神龙”相机,他说:“据说”还有 II 型,但谁也没有看见过,可能比东风都珍贵,我不加思索留言,说“我有”,但打开书柜,看到我收藏的这台也是 I 型,是我记错了,还是哪里见过 II 型呢?
于是去网上查,但没有看到神龙 II 的资料和图片,看来我是真的错了,我并没有见到过啊。
将错就错,就说说我拥有的神龙相机和一点记忆吧。
说神龙相机,这要涉及到两个关键性人物:张国栋与俞铁阶。
张国栋是宁夏人,在八九十年代经常看到他写的相机文章,他还出过一本书,讲相机和做相机的。张老从六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制作不同型号的相机八台。九十年代,对于喜欢相机,想自己制作相机的人,张国栋老先生就是神一样存在。
俞铁阶是浙江上虞人,最早好像是开工厂,制作摄影附件,后来开发出神龙系列相机,也是中国相机最后的研发制造人,但我同他没有直接联系过,不知具体情况。
浙江上虞在八九十年代有好几家做摄影附件的企业,其中比较大的厂家还有吕童英,是家族企业,开发的“双口”系列摄影附件,不仅国内有影响,也曾有过外销。吕童英的上虞谢桥照相器材厂我不仅去过两次,还在他家住过,很熟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民间摄影氛围高涨,需要的相机与摄影器材也多了起来,江浙一些厂家(或者是家庭作坊),看到了时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开始做一些镜头盖、滤镜、快门线等简单附件,开始没有经验,盲目的模仿,后来逐渐根据市场需求,看出门道,提高了技术含量,可以做各种接圈、手柄、电池盒等,但是做相机,还没有谁敢想。
而这一时期,国内婚纱摄影开始兴起,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照片需要放大,就需要中画幅器材拍摄,婚纱需要人像和特写,就需要中焦镜头来拍摄,原来国产的海鸥双反系列虽然成像也不错,但是只有固定的“标头”,焦距短,拍婚纱人像,难以胜任啊。
而国外进口的中画幅可以换镜头的相机都不便宜,哈苏相机最理想,但是一套器材要好几万,只有大城市的高档照相馆买得起,而日本的玛米亚RB67是中等相馆的首选,配180毫米镜头拍人像非常理想,但一套也要一万多元啊。
一些小像馆拿不出这些钱买相机,开始寻找更便宜的相机。开始是前苏联的基辅88、基辅60进入视线,这两款相机6X6画幅相当,还有配套的150毫米镜头,也非常实用,最主要的是便宜,基辅88套机卖2800元,基辅60套机卖1000元,而配套的150毫米镜头卖1500元。
当时卖基辅88相机先是从东北边贸开始,后来唐山某斌,再到《摄与摄》杂志,大量经营,卖得都不错,甚至一度基辅88卖光无货情况。
但很快问题就来了,基辅相机质量太差了,根本用不住,别说指望它挣钱,就是拍摄中频繁出问题,不能继续拍摄,不赔人就不错了,还是又四处找人修理,这也成全了北京某胖“修基辅88厉害”的一世英名!
基辅相机便宜,但不能用。而可以选择的便宜相机,再就没有了。
也就是这一时期,俞铁阶看到商机,看到婚纱摄影上器材的短缺,他赶到宁夏,同张国栋联手,共同开发出一款影楼专用相机“神龙DF-680”。
“神龙DF-680”相机的技术指标很简单,快门只有两挡:一挡是配合闪光灯使用的“X”挡;一挡是长时间曝光的“B”挡。
画幅采用6X8,比玛米亚67的画幅还要大一点点,一卷120胶卷可以拍10张。
配套的镜头有两只:125/4和180/4。
采用可换式的后背,方便同时拍摄不同的胶卷,但是后背不能旋转,但是可以横竖转换使用。
相机的调焦采用轨道式皮腔,有利于近拍或翻拍,据说也可以后背口接放大机,做巨幅放大。另外腰平取景器不能换。
神龙相机于1994年问世,当年一机两头三背的销售价格好像是4600元左右。
神龙相机的问世,填补了国内影楼低档“专业”器材的空白,一问世,很多小影楼跟进购买,这样的相机已经期待很久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产相机整体走下坡路,虽然这一时期两只鸟(凤凰与海鸥)还有不俗表现,但基本是沿袭日本相机走过的路,接手生产一些日本淘汰的器材,而没有自己的研发和亮点了,而俞铁阶敢于接受张国栋的“研发”,把神龙搞出来还是相当有魄力和大胆的。
现在看神龙相机,外表还是很威猛的,个头要大于玛米亚RB67,它其实也是一款外形上的模仿相机,模仿的是日本富士680,但功能相对简单,特别是在快门使用上下翻斗式简易快门,曝光的精度很难保证,但使用灯光摄影瞬间曝光,室内拍摄人像可能影响不大,但如果室外就另说了。
当然了,相机难做的是快门,但技术含量不能忽视的是镜头,按照当时的能力,国内生产配套的高级镜头还是很困难的,所以镜头素质也应该是相机的短板。
因为这相机我没有拍过,对于拍摄效果没有直观印象,这里不多说了。我这台神龙是2009年买的二手,当时除了125/4镜头,还有一直改制后的蔡司180镜头,而没有原厂的180/4镜头。
图片这套卖3800元
现在看这台相机,确实有些简易和没有达到众望的预期,但神龙相机推出不久,就传出要开发高级型的“神龙DF-68-II”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文章写到这里,我坐不住了,网络没有资料,就去翻书,找“库存”资料,还真找到了神龙 II 相机的一些资料。
在庄克明先生的《中国照相机》一书294页,这样说“神龙680-II 型相机,重庆神龙特种相机有限公司1997年生产。改机快门速度从两挡增加到十一挡,即B、1-1/500秒。配套镜头有68、100、180三款。三头两背,售价8900元”。
这份资料说明“神龙680-II 型相机是存在的,而且快门速度增多,镜头又新开发了68和100两款,因为没有其他资料,我不知道快门的具体结构,精度如何。
神龙 II 型最后没有能形成市场优势,估计主要是价格因素,比第一款贵了一倍,而同玛米亚的价差在减少,让人没有了购买的兴致。九十年代末期国内经济越来越好,影楼也开始挣钱,购买玛米亚相机经济压力不大,甚至成了潮流,神龙的空间没有了。
而到了2000年以后,数码相机兴起,胶片相机从影楼快速退出了,神龙也就更没有机会了。时代留给俞铁阶、留给神龙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俞铁阶尽力了,他也是中国相机制造业最后一位让人记住的人。
有一年去上虞,吕童英告诉我,研发神龙相机,俞铁阶先生投资巨大,并没有挣到多少钱啊。
虽然神龙680相机不算太成功,但是后来俞铁阶开发的神龙360度转机却非常成功,赢得一片赞扬。我看过用这种相机拍的合影,非常好,但转机使用的德国蔡司镜头(同哈苏是一款),而神龙680相机的国产镜头还是难以承担重任的,但不知道神龙转机后来销售情况,是否收回了神龙的成本。
神龙680相机最后生产销售了多少台,不知道,十年前在二手市场千百元都可以买到,产量应该不少。
写这篇文章时我搜了一下,现在卖价五花八门,有的标出上万元,而我2020年在沈阳市场看到一套机器卖了3800元,还是合理的。
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在看俞铁阶当年开发神龙的勇气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如果不是数码令影像世界彻底改变,或许神龙的结局不会轻易停止,他是一个敢想敢干,值得相机爱好者记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