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之际,改编自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的京味儿话剧《牛天赐》将于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1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方旭导演与主演任岳彬等剧组成员一面期待着用地道的北京话与上海观众共同探讨剧中“中国式少年的烦恼”,一面也盘算着白天抽空看看热映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真正的好戏,不在乎是不是讲方言。”
图说:《牛天赐》海报 官方图
留给上海观众的思考
“来看这部剧最小的观众8岁,最大的六七十岁。”方旭说,“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来看戏,她跟我说,看完这个剧后一定不会给孩子过度教育。”这究竟是一部什么剧呢?话剧《牛天赐》讲述的是一百年前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时间跨度从出生到二十岁。一名刚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路边,被本无后嗣的牛家收养,取名“天赐”。这也是老舍专门讲述孩子教育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既不“官样”,也不“体面”的“民国文艺小青年”的蹒跚成长史。
图说:《牛天赐》剧照 官方图(下同)
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比喻:“天赐是被夹在一块铁板和一块豆腐之间生存着的,铁板是牛老太太,凡是讲究官样和规矩;豆腐是牛老者,凡事好商量,能混就混。”《牛天赐》里,被牛家收留并宠爱的牛天赐算得上好运,但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私孩子”的身份让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终归不能成为牛家的主人。剧中少年牛天赐成长中的那些故事,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地方。全剧以牛天赐这一个体为中心,那些成长历程中酸甜苦咸共同组成了牛天赐生命中或闪光或灰暗的瞬间。整场演出中,牛天赐几乎始终在场,或者作为主人公,或者作为旁观者,你会在人生不同时刻想起,天赐他曾经怎样说过,或者别人对他怎样说过。
北京演员想听的沪语
老舍与北京是无法剥离的二元互构。都说老舍的作品是在“豆汁儿”里泡大的,提起豆汁儿,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它那独特的犹如泔水的气味,而在北京豆汁代表的是劳苦大众。虽粗糙上不了台面,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豆汁儿里的百味人生,是生活的不同面孔。
作为在四合院里长大的老北京,方旭深爱着北京文化。话剧《牛天赐》是方旭继《二马》之后再度推出“全男班”阵容。“全男班”表演方式也是早年戏曲的样子,传统戏曲即由男性承担女性角色,话剧《牛天赐》中的角色反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了回应。“全男班”演员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诠释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人物,牛老太太、牛老太太、纪妈、刘妈和一众妯娌婆媳皆靠反串,尺度把握恰到好处,这种男性演员演绎女性角色所呈现的独有风貌也是这部剧写意气质的重要一环。
为了这次在上海的跨年演出,剧组把舞美道具千里迢迢从北京运来上海。这几天一边排练,他们一边聊着正在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要在戏里演出北京味,或是上海味,最好是用本土的演员。很多老北京观众都说我的台词,总有那么几个音特别亲,特别地道。上海话也是一样,很多人一张嘴一句话就能听出是不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重庆话、山西话……都是一样的。”方旭说,“方言是不会阻碍好作品的流传,一个作品能成为经典,演上十年,看的还是戏本身的质量。”(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