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有个好名字至关重要。但有的影视剧虽然名字吸睛,却是因为雷人。
比如这类靠蹭热度博关注的网剧,起名时无下限。
冯导的潘金莲上映后,一堆围着“潘金莲”这个名字打转的网剧随之诞生,全方位、各角度,千方百计从这口锅里抢饭吃。她才是潘金莲、不要叫我潘金莲、我不做潘金莲、我和潘金莲有个约会......
《我的少女时代》口碑、票房双赢,自然也是不能放过的香饽饽。于是,《我的少男时代》紧跟其后,就是质量差得有点远,被网友吐槽又俗又烂。
就算是市场反馈不如前作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也有了“对称”作品。这部打着纪念“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名号的网大,从故事到表演都像它的名字——《最二情书》。
网络影视剧没底线,“正规”影视作品里名字雷人的也不在少数。
备案时就因名字被“关注”的《我和教授“羊粪豆”》,将三种称呼拼在一起的《爸爸父亲爹》,以及走喜剧路线的抗日剧《干得漂亮》,每个都“雷”出了风格、雷出了特色。尤其是后者,看网友的总结就知道,这盘“大杂烩”真的是从里雷到外。
小制作不靠谱,经典也不太好懂。
由姜武和倪萍主演的《大浴女》改编自铁凝的同名小说,无论是原著还是剧集都是口碑佳作。但很多初次看到这个名字的人,都有过或迷惑不解、或被雷到的经历。即便是后来懂了其背后的含义,也还是觉得它过于直白热烈了。
与《大浴女》的多角度、深层次含义相比,有的影视剧名则雷在太口语化。
比如《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六块六毛六那点事》,还有爸妈年代的经典“农村三部曲”。
不过论名字雷人程度,内地影视剧还是要输于港台。
早年的香港影视作品,名字常透着明显的市井俚语味儿,有时候还带着点“色”气。如郑裕玲主演的《吾妻十三点》、曾江主演的《风流父子兵》,以及1988年的《一妻两夫》和1994那边的《一夫三妻》等。
还有明明是以追凶、破案为主线的悬疑喜剧,听名字却让人以为是家庭伦理片的《小男人出差》;不懂粤语语境就一头雾水的《老虎甩须》和《甩牙老虎》等。
内地言情剧雷人剧名多,台湾偶像剧里也不少。被拿来做剧名的热词,包括“翻滚吧”、“小妹”等。
前者中,能“翻滚”的不仅有阿信、男孩、姐妹、男人,连蛋炒饭和蛋堡都掌握了这项技能;后者中,则有除男女主颜值外别无亮点的《公主小妹》和《桃花小妹》。
俗话里“挑软柿子捏”,指的是捡弱者欺负。由杨铭威主演的《我要变成硬柿子》,讲述的就是男主的励志蜕变史,连男主的名字阮适止都是“软柿子”的谐音。
讲述校园故事的《18禁不禁》评价不一,整体画风跟剧名一样,既青春又“录像厅味儿”。
林依晨和凤小岳主演的《爱情冻住了,我的蛋男情人》,片名明显比流水线出品的剧情更有记忆度。或许是觉得这样还不够有噱头,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干脆就叫《蛋男》。
港台影视剧不仅原创作品起名别出心裁,翻译起国外作品来也常角度新奇。跟内地中规中矩的直译相比,他们经常是在结合本土特色的前提下剑出偏锋。
1973年的美国老电影《骗中骗》,在台湾上映时被译成《刺激》。如果说这个名字勉强还能表现观众在看这部经典作品时的心情,那后来将《肖申克的救赎》译成《刺激1995》,把《重返伊甸园》译成《刺激1998》,就有点强行续集的意味。
台版对这三部经典老片的操作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港版的译名则是剧透了个干净。
台湾有“刺激系列”,香港这边则有“不离系列”。
他们抱着让观众对剧情一目了然的目的,将《摔跤吧,爸爸》译成了《打死不离3父女》,把《神秘巨星》译成《打死不离歌星梦》。曾经的印度经典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则变成了《作死不离3兄弟》。
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无耻混蛋》同样是一部经典佳作。除了这个耳熟能详的译名,台湾的译名《恶棍特工》也不算差,但香港的《希魔撞正杀人狂》就算是结合粤语语境,都满是地摊文学的味道。
类似的还有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原罪》,香港不仅译成了《激情叛侣》,还在封面加上了“激情诱罪”的宣传语。
有故事有尺度的《忘年恋曲》,港版的译名一点都不含蓄委婉,《我爱你妈》这个片名,怎么看都是手提大锤砸个碎石纷飞的暴力感。
以6个暴力复仇小故事组成的黑色喜剧电影《蛮荒故事》,港版译成《无定向丧心病狂》还能摸到主脉,台湾却改了它的画风——光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这个名字,还以为是部小清新文艺爱情片。
香港则在对《邻家大贱谍》的翻译上“赢”回一局,《两公婆决斗特务王》这个片名让网友直呼“无敌”;而2018年上映的口碑佳片《何以为家》,在香港则成了《星仔打官司》。
如此种种,屡见不鲜。
吸引眼球博关注固然重要,但意境、品味也还是注重一下的好,否则就真成了哗众取宠,空惹人笑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