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1976年出生在湖北武汉蔡甸区(那个时候叫汉阳县)的农村,那个时代大家都知道,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有什么娱乐活动了,我小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后来通电了也经常停电,经常一停个把月,村子里也没有电视,唯一让我们小朋友开心的是每隔几个月(具体时长不记得了)就有免费的电影下乡,村里一般都会提前通知,那一天几点在哪里放什么电影,到了那一天,我们都很兴奋,早早吃了晚饭,就背着板凳来到村委会的小广场,把凳子摆好,就看着几个大哥哥挂幕布调喇叭,试机器,倒带子(把放过的胶片再倒回来),等夜幕降临,人越来越多,附近村民只要知道消息的都会来看,那个时候通信基本靠吼,也传不了多远,这个时候就开始放映了,基本都是一些战争片,偶尔也有一些功夫片喜剧片,一次放两部,偶尔有加影,也只是在正式放映前加一个短篇,也可能是广告,但是男女老少看得静静有味,偶尔发生斗殴,大家也是一边躲闪一边看电影,绝不分神去看斗殴双方,一般斗殴也就维持几分钟就熄火了,大家接着看,对于我来说每次看电影不亚于过年。
那个时候巡回放电影的一个工作人员是我堂哥,我家后门正对他家后门,因为这种关系,我有幸第一次看了人生的第一次包场,那个时候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应该级别很高了。事情是这样的,我6岁那一年的夏天,村里通知那天放电影,等了好久,天都黑了,还没等到放映队来,当时很失望,今天肯定放不了了,又睡不着,就到后面去玩,看到放映队的堂哥在家吃饭,放电影的机器就放在他家客厅里,我就在他家玩,才知道拖放映设备的拖拉机(村里没有汽车,只有一台拖拉机)坏在路上,搞了很久才修好,耽误了时间,这个时候他家有5.6个年轻人在聊天,那个时候每家都是兄弟姐妹几个,人多又无聊,不知道怎么谈到了能不能在家里放着看,放电影的堂哥是个胆子很大的人,就说没问题,晚一点放(太早了人多容易说出去),到了10点钟,把发电机放到屋外发点,放映机摆在桌子上,对着白墙开始放,我永远记得那个场景:放的电影叫《赛虎》,讲的是一条军犬的故事,一道像手电筒一样的光打在墙上,画面尺寸大概相当于40寸电视屏幕大小,5.6个脑袋围在放映机旁边,看得静静有味,看到有意思的画面,还发出压抑的惊呼。。。可能是担心发电机油不够,也可能是太晚了,那天晚上只看了这一部电影,你无法想象这件事对一个6岁男孩心里造成的冲击,是那种自认为很牛逼却不能对别人说的那种,当然,那个时候也绝对不会再奢望还有这样的机会,也绝对不会想到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影院室。
等我10岁左右的时候,村子里开始有个别家庭出现了电视机,12寸到14寸,虽然经常停电,偶尔还是可以去别人家蹭电视看(真的是蹭,因为我在门外[微笑]),那个时候我们村就行看(大西洋来的人)(姿三四郎),当然,也有我们小朋友习欢看的一休哥,男孩讨厌看的花仙子,当然,选择权从来不在我这,直到有一天我爸爸抗回来一台退休的二手12寸黑白电视,才是开启我人生的快乐源泉,我喜欢看书,当时在乡下农村有一本书看简直不得了,我上学的时候书本都是几人共用的,只有电视节目是不花钱又能让我接触到广阔的世界,看电视对于我来说比吃饭重要,当然,那个时候只能被动接受,放什么看什么,没得选择,直到到了高中,有一天接触到同学家有一台录像机,才知道世上居然有这么伟大的东西,但是也只是接触过,没有很多机会看,也不会用,也不知道哪里有片源。
后来我们家来到武汉市武昌区居住,开始接触到录像厅,那个时候录像厅的红火,比现在的电影院生意好多了,那个时候由于囊中羞涩,还不是经常去,但是认识了一个自学成才修电器的朋友,开始对录像机有研究(我和他都没有录像机,但是他会修),终于在我上班第二年(1996年)用年终奖买了一台东芝录放机,注意,不是录像机,是录放机,比录像机便宜,少了一些功能,不能录电视,但是可以对考录像带,买了以后,开始了我的家庭影院的初级阶段。当时家里有一台康佳彩色电视,好像是20寸的,我和那个修电器的朋友到宝成路买了一台简单的卡拉欧克功放,买了几盘卡拉欧克录像带,配两个话筒就是简单的家庭影院兼KTV.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注意到有立体声的录像带,我开始了我的片源升级之路,我认识一个租录像带的朋友,他带我去武昌火车站附近批发录像带的店子,可以便宜购买一些我认为经典的录像带,我当时买了几百盘立体声的录像带,天真的我自以为以后可以永久收藏,我收藏的已经是世界上音质画质最好的片源,你看,曾经的我们是不是很幼稚?
,